最便宜的「保鑣」 - 李碧華

最便宜的「保鑣」 - 李碧華

在旅途中,有時遇上愛不釋手但又易碎的物品,忍手不買一定後悔,因為過去了,可能無法再找到。尤其有些地方不會重來,重來未必記得那店,記得那店亦遇不上當時心頭好。
但它易碎。
處理的方法很多,有防撞泡泡包裝,小的塞進襪子中,大的用棉衣毛衣包裹也行。行李寄運不安全,便捧着上機,沿途呵護——如果最後也碎了,是天意。
不知古時如何運送?

唐宋起,中國興盛,名產的陶瓷玉器,外銷中東日本歐洲,舟車勞頓,登山涉水,是艱辛而漫長的旅程。商人當然可以柔軟的布帛棉麻或宣紙來包裝層墊,以保途中不致損壞,但這些包裝物料本身亦非便宜,若貨品數量大,划不來。
原來他們利用輕賤之物。先把適合重叠的陶瓷貴貨集中堆放,然後以黏土填滿空隙,使之成為「個體」,再以黏土把整個包成一大泥球,黏土乾透了,以乾草包紮好。抵達目的地後,把大泥球放進水裏,黏土自行融解,貨品絲毫無損。
泥和草,勝任貴器的保鑣,是中國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