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 - 吳靄儀

今非昔比 - 吳靄儀

從NewHaven到波士頓,只是約兩小時的火車路程,過了河就是哈佛大學,他們這個地區也叫做「劍橋」,不過此河並非劍河,這個「劍橋」也不是那個中世紀的小鎮。哈佛的法律學院建築物非常宏偉,殿堂格的圖書館,闊落的閱讀室光線和溫度適中,絕不是那個劍橋把人手指也冷掉的斯桂爾法律圖書館可比的。
無論耶魯還是哈佛,現在念法律課程的中國人,來自中國內地的都遠比來自香港的多。舉世關注中國經濟開放的同時,也積極發展法治,不斷為中國的法律學者和學生提供交流和培訓的機會,建立起穩健的通到西方法治思想和法律實務經驗的橋樑。二十年的工夫沒有白費,配合着中國大陸的經濟起飛,現在內地的菁英,經常在內地取得學位和工作經驗之後,再到歐美攻讀法律學士或碩士課程,隨後在跨國大律師行服務,不少再調派到香港或北京、上海等分行工作,而另一些人則會選擇留在大學做法律研究,最終回國在國家機構做事,或者國內的大學教書。

這些法科學生和學者頭腦開放,很多都對香港十分關懷,關心和認識的程度,往往超過從香港去的學生。我談論中國憲法發展對香港法治和法制的急切性,他們真正感到很大的興趣,而且熱誠跟我討論兩地制度的異同。今天的中國海外留學生,已不是過去封閉和堅守中共八股那一代了。相形之下,關心香港前途和有遠大志向的香港留學生反而越來越少了,奇怪的是,在這少數之中,女子佔了絕大多數,像我年輕時那樣愛抱不平,不怕困難,但比我細緻務實。我們再目光短窄下去,香港就難以為自己、為中國發揮甚麼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