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美國得益 - 李怡

李怡專欄:美國得益 - 李怡

儘管美國官方一再表示反對北京制訂《反分裂法》,但實際上美國是北京制訂《反分裂法》的最大得益者。這個法的出台,使美國的一些戰略難題得以化解。
本月十七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戈斯(Goss)在國會作證時說,全球最敏感的五大安全議題,其中兩個在東亞,一是北韓核武危機,另一就是台海危機。戈斯認為,台海的和平遭到破壞,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中國大陸制訂《反分裂法》,另一個就是台灣憲政改革所帶來的台獨時間表,「如果北京認定台灣是在採取永久分離的步驟,超出北京容忍的限度,我們相信北京會動用不同程度的武力作為回應。」在書面證詞中,戈斯形容解放軍軍事現代化和增強軍力的作為,已使台海軍力失去平衡。

基於這樣的戰略考慮,美國一方面極力游說歐盟,不要取消對華軍售禁令,另方面又與日本締結《安保條約》,把台海納入美日聯防的涵蓋範圍。但賴斯往歐洲游說,歐盟卻不為所動,歐盟輪值主席盧森堡在兩周前表示,今年六月底任期結束前,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的目標不變。至於美日《安保》,美國也擔心中國以至亞洲其他在二次大戰時被日本侵略的國家,會有強烈的反對聲浪。
誰料中國制訂《反分裂法》反而為美國解決了難題。正當歐盟代表團在華盛頓進行解除對華軍售的游說工作時,美國參眾兩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案,要求歐盟維持禁令,美國國務院、國防部、白宮國家安全會議,都一致促請歐盟不要「助紂為虐」。三天前,歐盟外交首長索拉納說:「歐盟致力於解除對中國的軍售禁令,不過,北京的《反分裂法》引起我們疑慮,以非和平手段威脅,違背歐盟的立場。」

若解除對華軍售禁令拖到下半年,那時就換了由英國擔任輪值主席。英國原本就與美國走得近,而且解禁對英國的潛在利益不如對法、德大,因此英國不會積極推動解禁。
歐盟一旦擱置了對華軍售的解禁,美國與歐盟的最大歧見就告消除。這對美國致力與歐洲和解消除攻伊戰爭以來的歧見,肯定大有幫助。
美日《安保條約》,將台海納入涵蓋範圍,原本一定會遭到中國的抗議。但由於北京制訂《反分裂法》,美國搶先就此問題與北京交涉,而北京又忙於解釋,因此《安保》就不是中美交涉主要話題了。更由於《反分裂法》提到「非和平方式」,也引起亞洲其他國家的戒心,因而對日本介入遠東的防務也就減低了警覺。美國亞洲戰略布局的難題於是得以化解。

北京制訂《反分裂法》也使台灣藍綠對立的民意,漸向中間靠攏而趨於一致。陳水扁與宋楚瑜簽署了十點協議,阿扁對獨派大老仍熱心推動的制憲和正名運動提出「不要自欺欺人」的表白;在北京通過《反分裂法》後,扁政府只以爭和平的民間遊行來作政治反制,而且參加遊行也採取較低姿態。台灣的主流民意,已逐漸回歸謝長廷所主張的「憲法一中」的基本共識。美國擔心由台灣憲改而觸發的台海危機,得到緩和。
至於北韓核武問題,儘管美國和北京都力促北韓回到六方會談的談判桌,但北韓與美國相互之間實在已極不信任。北韓固然不會很快回到六方會談,美國則認為即使北韓簽署無核武化協議,也不會有誠意履行。因此,美國有輿論認為,美國可能最終會對北韓使用「斬首」式的武力,但採取這行動之前,美國要確信北京不會插手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