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泛民主派討論公投議題一直只聞樓梯響,反而學界昨日首先踏出第一步。回顧歷史,本港學運活動多年來一直走在社會的前面,但有學者擔心這次學界公投若投票率偏低,或未能成功引發學生對民主及普選的反思。
中文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指出,本港學運的巔峯期在七、八十年代,當年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反貪污、捉葛柏」學潮,其時廉政公署還未成立,一般人感到學生「好儍」,事後證明該次學潮是香港走向肅貪倡廉的開始。他表示,在八十年代,大學的學生會也是率先站出來支持民族回歸、民主治港。
但蔡子強擔心這次學界公投,主辦單位缺乏行政經驗,若低估公投的技術困難,可能影響投票結果的公信力。
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助理教授馬嶽則指出,學界舉行普選公投,沒有泛民主派的諸般政治考慮,較為簡易,因大專界公投結果,不會有衝擊主權或搞獨立的涵意,但他也擔心若投票率偏低,未必能在社會上造成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