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日,監管分析員新例將會實行,實質意義未必太大,不過增加透明度,由看官自行定奪,始終是一件好事。
反正悶市無話題,以下資料要呈報編輯,倒不如順道公開。筆者當然是註冊人士,持有第4及第92項牌照,即是提供投資意見以及進行資產管理的工作。在御泰金融(555)支薪,亮相有線(1097)財經有車馬費,在壹傳媒(282)以及華富(952)旗下的寬網,都有稿費收入,在《東方》沒有地盤,卻是東方報業(018)的小股東。
長期讀者應該知道,筆者及太太有固定投資的習慣,日子有功,持有的股票數目不少,日後評論相關公司的時候,才一一申報。組合重心是一批工業股,這一點大家相信都不會意外。
很慶幸當時的決定,這幾年間香港的二三線工業股整體表現甚強,雖然難免偶有失手,不過上升股票帶來的回報,是遠超下跌股票的損失。用固定金額投資的方法,是大減市況波動帶來的影響,好的投資,大部份都是在輿論勸人不要沾手股票的時候入市。
最近在讀美國一個成功投資家族Davis的傳奇,覺得自己需要一些調節。Davis和畢菲特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以保險業作為投資重心,長期持有,創造出天文數字的財富。
保險金融這一類股份,是相當適合作為長期投資。從來不性感,不會以幾十倍PE的「增長價」出售,生意客戶以至商譽,可以逐漸累積,而生意本質不外是牽涉金錢的服務,永遠不會過時,不像高科技生產商,忽然有對手推出更新更勁的產品,或者割喉式想打入市場。企業成功的最重要元素,當然是管理層,這個行業管理層之間質素的分野,比其他行業更加重要。是受經濟周期影響,可是好的銀行或者保險公司,在高低潮之後,依然是穩步向前。
以97年至今香港的股票表現看,工業股當然突出,其實銀行金融也不賴,反而地產及中資公司,明顯遠遠不如。工業股脫胎換骨,其中一個理由是以往太低殘,條件已不同,看來筆者應加重不性感的銀行金融股的比重,以平衡組合來爭取回報。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