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運(二之二) - 鄧達智

上海地運(二之二) - 鄧達智

從TheBundCentre的超級現代古典走回二十年前風景的廣東路,迎着「外灘3號」走去,左邊是二十年前在香港藝穗會出生,十年前延伸分店到外灘的Michelle's澳洲fusion餐廳,如今改名MOnTheBund,應是三、五年前上海幾乎唯一一所真正國際菜館,更是鳥瞰黃浦江東西兩邊的最佳陽台。

今天M的生意應該一樣好,名譽與品質仍然取勝。但她面對面的「外灘3號」開業一年,來得更勁更速;沙士期間意大利時裝之王Armani打消了來香港,為米蘭以外最大的旗艦店在香港的開幕。沙士過後,上海的聲名更盛,他選擇了中國之行三站,北京、香港及中間的上海為最重要的推廣落腳點,「3號」的店子開張;他選對了,香港對國際名人盛事在過去三十年間見得太多太老練,是一回事,但不是世紀盛事,上海人對洋人的恭維,中國媒體對這樣一個時尚巨星簡直奉上全國之力吹捧,一下間所有中國人最熟悉的時裝設計師叫A-R-Man-I。
這股力量便是上海成為今天上海的推動機制,中央下令要追捧一個計劃、一個城市或一個人,十多億人口真的一片心,別無選擇,就是一個目標,務必要它、她或他成為即食明星,再尋實質基礎,才讓時間為之打造軟件;你不能不服。香港人不知何時改變拚命三郎的作風,換來那套一步半步,行兩步退一步,說一句被反罵十句的風氣,讓我們自己倒退卻步;我們自以為是的「軟件」也日漸軟化,愈來愈軟,化作冇用的一條蟲。是地運吧!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人啊,地方啊,總有當明星的機會,問題是何時來、何時走或遲遲不來、遠遠不走。
一個日本侵華,一個解放,一個文革,大半個世紀前的遠東國際都會被遠遠拋離;看着人家東京、香港、新加坡、台北、首爾,甚至珠三角都一個一個爬頭趕過,一個機遇,不論它來自人和的江澤民、朱鎔基……還是天時長三角的地運,她今天的樓價三年翻一倍,就是九七前的香港,夠嚇人的。所以不要小看內地,明明不可能的事情,它就是跳出來嚇你一大跳,縱使背後的軟件認真麻麻,不到位,不重要,它就是要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