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平日吃魚「鯁骨」,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誤以為魚骨會隨着日子漸漸「軟化」,掉進胃內。魚骨小小但兇猛銳利,除了可以卡在喉嚨或食道裏,令人不適之外,原來更有機會刺破喉嚨或食道壁而進入頸部,傷及頸動脈。有耳鼻喉專科醫生表示,本港每年均有數宗因「鯁骨」而刺穿頸動脈致死的個案,市民若不幸「鯁骨」必須立即求診。 記者:張嘉雯
據台灣傳媒報道,彰化一位七十歲的婆婆三個月前因吃魚「鯁骨」,右邊頸部慢慢腫大,但耳鼻喉科醫生卻一直找不到魚骨所在。醫生起初誤診為淋巴腺炎,經X光檢查後,才發現魚骨已悄悄由食道刺進婆婆的頸部。由X光片可見,婆婆頸內的魚骨竟長達四厘米。
台灣彰化外科醫師余明昌表示,魚骨卡在咽喉或肚子的案例非常多,但他接到魚骨「轉彎」刺進頸部的個案卻是首次,婆婆若不及時就醫,魚骨可能會刺進頸動脈。他又說,一般人以吃飯或服食黏性食物,企圖把魚骨弄進肚裏的舉動頗危險,隨時讓魚骨傷及身體其他器官。
本港耳鼻喉專科醫生周佐治解釋,本港每年均有少數市民吃魚時被魚骨刺穿喉嚨或食道,最後令「魚骨入頸」,部份人更因此刺傷頸動脈而死;但因為魚骨透明幼細,即使用X光亦未必能察覺得到,若病人持續有魚骨卡頸的感覺,醫生會轉用內窺鏡檢查。
「因為喉嚨附近有好多血管,魚骨可能會刺穿血管即時流血,也可能藏入血管裏面幾日。」他說,若鯁骨人士就醫後無法找到魚骨,但頸部愈來愈痛,就是「魚骨入頸」的症狀,「如果唔理佢(魚骨),會令到嗰部份發炎、流膿,侵蝕血管,令血管爆裂等,啲人通常係覺得愈嚟愈痛,然後發燒入院,因為佢條頸已經發炎;有啲人可以救得番,但有啲人就未必,由發現到無得救,可能只係幾日嘅事。」
家庭醫生關嘉美建議,盡量避免讓長者及兒童進食含骨的魚肉,上碟前應先剔走魚骨。市民若不幸「鯁骨」,要即時到急症室求診和照食道鏡,千萬別胡亂吞下白飯或任何黏食物,「咁樣好危險,因為會將魚骨愈推愈入,本來卡喺食道,都可能俾你拮穿條食道,又推入條頸度。」她又指,醋是酸性液體,喝醋不但無助除去魚骨,更可能損害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