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君行 作者為民主動力執委
近月,香港的政治形勢風雲變幻,「董落曾上」令本港的政治力量,包括泛民主派在內都措手不及。過去八年,董建華的當政為香港的反對力量凝聚群眾,壯大香港的民主運動。港人由對特區管治及施政的不滿,轉化為對制度的質疑及挑戰,民間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民主訴求。
的確,○三及○四年幾十萬人的大遊行,全賴董建華及其施政班子不斷的錯失而動員的。然而,當董建華一去,由暫時民望高企的曾蔭權接任,不但消弭社會積累多年矛盾,同時促使反對力量頓失方向及焦點。
在九.一二立法會選舉後,泛民主派因中央對○七及○八年普選已進行釋法的前提下,已感方向盡失,一時堅持○七及○八年雙普選,爭取廢除功能組別選舉;及後又提出「公投」○七及○八年普選,再而在董建華下台後,又擬定參選行政長官「小圈子」選舉……凡此種種雜亂無章的抗爭方向及部署,都令群眾迷失抗爭的目標。
若果有人批評上年七一大遊行主題欠奉,今年七一更難令參與者理解及明瞭今年的抗爭目標。究竟繼續堅持○七及○八年普選,迫使中央重新考慮港人的民意訴求?抑或提出以公投的方法,讓港人透過直接民主的形式決定未來的政制?前兩者的訴求,明顯可以二合為一,鞏固向中央爭民主的方向及動力,但有不少泛民主派基於政治現實的考量,已紛紛轉軚及低調。是故,在彷徨無算的環境下,急急提議參與行政長官選舉,企圖以參與建制的渠道,衝擊現存不民主的制度。
不過,參與八百人的「小圈子」選舉,能否凸顯制度的不民主呢?一直以來,泛民主派都以杯葛的態度應對小圈子選舉,九七年臨時立法會如是,九七及○二年的特首選舉亦然。因為只有身體力行的全面杯葛,才讓「小圈子」的排他性及荒謬性表露無遺,否則一方面批評「小圈子」,另方面又參與「小圈子」,只會間接認可不民主制度的合理性。未來又如何有道德力量向市民大眾宣揚「小圈子」選舉的不民主呢?
當然,民主抗爭必須既有原則且有策略。君不見台灣民進黨都是藉參與不民主選舉,與昔日專制獨裁的國民黨抗爭。但民進黨參與的並非被操縱的「國大」小圈子選舉,而是參加含有普選成份的大小普選,透過進入建制,衝擊當權者,一如泛民主派參加不民主的立法會選舉一樣。
即使泛民主派口說衝擊,迫使欽點的候選人「交政綱、開論壇」,但是否只有參與其中才可實現?就算欽點者照單全收,泛民主派又如何呢?這是否已凸顯小圈子的問題?若果真心誠意要衝擊,何不在現建制的立法會全面展開,而要經常扮演「民主花瓶」的角色,而非衝擊制度的重任?
因此,問題反而是泛民主派有否利用現建制衝擊不民主制度,凸顯制度的矛盾及不公義,而不是在茫無頭緒的情況下,胡亂出擊,強化小圈子選舉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