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森 時事評論員
7月10日舉行的特首選舉,究竟是正如賭王何鴻燊一口咬定是曾蔭權獨贏,還是出現百駿競走,能者奪魁的場面,形勢每天都在變化,沒有人會說得準。原因很簡單:天威難測,阿爺金口未開,誰也不知最終的結局如何。
早前突然跑出多個特首「候選人」:田北俊、曾鈺成、李國章、范徐麗泰,連前特首特別顧問葉國華也榜上有名,後來當事人又一一否認。最後剩下來的,原來是香港兩大政治勢——民建聯和自由黨聯合炮製出來的政治氣球,測試各方反應,特別是中央政府的態度如何。如果阿爺開綠燈,他們就會一往無前,盡力演出,若果龍顏大怒,他們也會立即鳴金收兵,噤若寒蟬。
中央究然批准董建華請辭,自命有直通天聽的本地左派沒有收到一點風聲,打通北京人脈的香港商界也完全被蒙在鼓裡。那種失寵失勢的感覺,令這幫在政府內有重大影響力的建制派,有着惶惶無所依的強烈失落感。
曾蔭權成為「新的特首」頭等大熱,對本地左派和商界更是第二次重擊。以他們政治鑽營的經驗和本能反應,一方面,他們開口挺曾,起碼留下支持曾蔭權的紀錄,一旦曾成為真命天子,也可藉此與新政府修補關係。
但另一方面,他們對曾蔭權的攻擊,一天也未停止過。當有消息說「新的特首」得連任一次,即一做就可做足12年,親北京的政客和商人,更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將這位在殖民地培養出來,由英國人封為爵士的政務官,以及他的「公務員黨」,視為回朝復辟的「還鄉團」,憤懣之情,早已寫在臉上。
自封為「造王者」的各種力量集結在一起,確實足以左右大局。民建聯和自由黨加起來的選舉委員,高達180位,他們可以提名一個,甚至超過一個特首候選人,實力足以跟曾蔭權來一場真正的競選。
左派和商界這股不滿情緒,對「新的特首」來說是一個不可測的地雷。如果中央的主事官員夠聰明的話,就會准許他們聯袂推出自己的候選人,讓他們發泄發泄,只要安全系數提得夠高,800位選舉委員又懂鑑貌辨識,曾蔭權是可以保證當選的。如果你們輸了,就應心服口服,全力擁護新主,不要再給中央添煩添亂。更何況,在提名競選的過程中,他們也會跟「新的特首」討價還價,相互交易,要官討權,矛盾恩怨,也可以得以化解。
還記得第一屆特首選舉時,不同系統推出4名候選人,人人都以為有希望,個個落力演出,最後中央屬意董建華,寫好的劇本又得臨時修改,選舉委員急煞轉灣,董建華可以安全過關,戲又比第二屆董建華自動當選要好看得多。
無論一人還是多人參與,選舉也都是由中央全面操控的,與獨立自主,公平公開根本完全沾不上邊。能夠參與的香港人仍是極少數,疏離和與我何干的情緒,必然影響特首的認受性。人們不禁要問,走了一個董建華,來了一個曾蔭權,如果產生的方式絲毫未變,還是阿爺首肯,800人行禮如儀象徵式投票,董和曾之間,究竟有何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