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一個常跑內地的老客。
最令在下驚訝發展現象的城市仍然是上海與杭州,今天當然大家都會一條心投向上海。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情況絕對並不如此。朋友九二年需留上海工作達一年,前往探訪,他對這個城市討厭得不得了,老是想着回香港;要甚麼沒甚麼,連吃也難得正經有一頓驚喜。
在下當然明白,親眼見證南京路華聯商廈,首間上海擁有扶手電梯的商場開幕,爭搭電梯的市民就似年前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磁浮列車啟用般,沸揚到爆炸,真正領教到那一代上海人的吵鬧粗魯,是以近年上海雖然患「人來瘋」,在下一直抱有距離的客觀態度,看過負面要調整回到正面有待需時。
九十年代中旬朋友再度前往逗留近一年,更遇上樓價滑落,本來看到要攻進的市面及後勁,也因此而打消置業投資的計劃。
那是一個上海起飛的開始,上海幫進駐中央,大刀闊斧改造發展包裝推廣上海。從三十年代摩登餘韻,避納粹猶太人暫住安全島,解放前人文薈萃……幾乎沒有一樣有關上海的大小諸事不是如神話般引人入勝,連當年的黑幫也幾乎美化了;人們都忘記了,同一個上海也產生過「花街神女」、「三毛」、「華人與狗不得進入」……從懷舊到長三角的龍頭,中國第一國際大都會,一步一步,當香港人高喊上海只有硬件而無軟件的聲音當中,這個都會以極速的身段演出變面,眼花撩亂,跑社交版的記者朋友最清楚,派對之多、活動之密、紅包之豐滿,簡直是他們發夢也沒有心理準備過。
再上一次到上海是半年前,對她的感覺仍未至可以住下來。上周末公幹開會匆匆幾天來去,碰到冬末寒冷中的豔陽,黃金一樣的午後陽光灑落廣東路靠近外灘的TheBundCentre(威斯汀酒店所在),我本為外灘3號而來,卻為那抹清冷空氣與優美光線質感將腳步停下,心情有點似冬天的ParkAve;雖然十多步以外仍然是二十年前上海原汁原味的殘殘爛爛士多雜貨小店,但不重要,結連路上架空的電線與優雅的法國梧桐,一新一舊之間,更能感受心中踏實的上海況味,本地人的能力未足不重要,那麼多港台華人與外國投資,從金錢到品味足可改變本來不足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