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的緣起是山東作家張煒在《上海文學》上的一篇文章,題目叫《精神的背景》。張煒在這篇文章中,把當下稱為商品經濟時代,而「消費主義統領下的精神界必然呈現出『沙化』現象,即精神的沙漠化」。在這種情況下,「真正的思想和創見偶然顯現,就會像一滴水灑到沙漠上一樣,迅速地被吸光了、消失了,無聲無臭」。
張煒的這篇文章引起了不少學者的共鳴,《上海文學》雜誌就此舉辦了一個座談會。上海批評家吳亮看到與會學者為張煒的文章大唱讚歌後,再也忍不住了,在給朋友的信裏直言這是一篇裝腔作勢、概念混亂、陳辭濫調的壞文章。吳亮的信在網上張貼出來後,立即引起反響,他接着又寫了一篇《世界是有些混亂,但批判不可以混亂》的文章,進一步指出張煒文章的癥結所在:只是揭露了當今社會中強大商業權力,卻忽視了更為強大的政治權力。
不久,山西作家李銳也在網上張貼了給朋友信,認為張煒所說的市場化和商業化確實在改變着中國,但對當下中國的認識卻不能僅僅解釋成「消費時代」,起碼,自一九四九年以來的專制政體,「至今仍然是每個中國人都要面對的基本生存處境」。在李銳看來,「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金錢和權力雙重專制的時代」,正是「在極端權力的強制之下,理性告退,良心退位,逼在眼前的大是大非無法回答」,而張煒的文章忽略了這些基本事實,所以李銳認為,「事實只說一半就是謊言。」
這位兩年前公開聲明退出中國作協的作家還指出,現在幾乎所有學術界文學界藝術界現在都已經整合到權力等級之下,沾沾自喜、苟且偷生,「坐穩了奴才之後,再不斷地發表公開言論指摘時弊,批評墮落」,就像張煒那樣,批評指摘的僅僅是問題的一部分,最為根本的問題卻迴避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