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效應,相當於聖人頭上的光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和李歐梵在美國當研究生,他在哈佛,我在州立大學印第安那。一年聖誕假期,我到東部去看他。假期快完前一天晚上,他帶我到一個酒會去social。擠在那兒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在那種場合中,習慣大家客套過後,就會自動報上就讀學校的名字。其中一位「靚女」,剛自台灣抵埗不久,聽到我的學校是Indiana,脫口而出的說:「啊!紅番出沒的地方!」不消說,那天晚上,她只管脈脈含情的面向哈佛人說話,把我冷落在一旁。從那天晚上開始,我立志下輩子要做哈佛人。
歐梵在《我的哈佛歲月》(牛津大學出版社)說,「既然連哈佛學生的母親都能寫暢銷書《哈佛女孩劉亦婷》,我這個貨真價實的哈佛教授,為甚麼不能?」歐梵的確「貨真價實」,雖然他自己也知道,在美國東岸勢利人家看來,他還不夠純種。純種的哈佛人應在那兒大學本科畢業。
歐梵這本書,對有子女在中學唸書的父母來說,最「實用」的一章無疑是〈申請哈佛的秘訣〉。哈佛是一道窄門,但值得千辛萬苦擠進去。〈揭開「名牌」的面紗〉那一章,倒是行家寫給行家看的。歐梵本來就有「反叛」性格,為人有俠氣,再加上受美國self-flagellation文化的影響,愛「自挖瘡疤」。不過,也只有哈佛人才有資格說這種話:「哈佛有甚麼了不起?芝加哥就比哈佛好!」
因為他不夜郎自大,所以看出哈佛的經濟和社會學系,實在比不上芝加哥。不過圈外人作點評時,還是會認為哈佛是十項全能冠軍。他日若有人動鬼主意,效法美國電影AmericanPie的筆法,分別寫出《哈佛處男》和《芝加哥處男》兩本小說,你看那本會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