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br>網絡拓展開放「研究成果」

傳訊四圍炳:
網絡拓展開放「研究成果」

每年,政府都會向各大學撥款進行學術研究,批出若干若干款額,筆者每次聽到有關的消息,都不禁問:究竟大學過往的研究結果去了那處?其實,那些「研究成果」會刊登在一些只有數十位行內人才有興趣閱讀的學術期刊上;問題是,資助這些研究開發的我輩納稅人等,若要了解自己資助的「成果」,惟有自己付費買本期刊看看吧!

Google設網站連接
這個矛盾的情況,叫人納悶:既然是納稅人資助的研究,為甚麼還要額外付費才可看到成果?如果我們付款買的是學術期刊版本的話,紙價和印版費自然有價,但互聯網世界令傳遞和資料成本幾近至零,放上網給人下載並沒有甚麼高昂成本,有關人等還有甚麼藉口拒納稅人於千里。
去年開始,歐美便出現了一場學術出版的開放運動,差不多革了學術期刊的命。去年七月,英國下議院發表了一份長達114頁的報告,建議英國的高等院校自設網上數據庫,將研究成果免費向外公開;去年11月,Google推出了scholar.google.com網站,連接上多個學術出版資料庫和學者的私人網站,為尋找資料的學者帶來不少方便;及至十二月,美國總統頒布法令,凡是國家衞生總局(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資助的醫學研究,所出版的論文必須在官方網站上放一個數碼副本,以供公眾免費下載。上述一系列事件,學術界稱之為開放使用(openaccess)運動。

令學術研究更獨立
這場開放使用運動的革命之處,不單只在於用戶可免費下載文章,而是文章開放予任何人士瀏覽、評審、批評和討論,學術文章中若有附加的資料,例如援引、參考書目甚至統計用的數據集(dataset),技術上也可以透過網絡分享,提高透明度有助減少錯誤和避免重複,最終增進知識的發展和累積。
開放使用運動亦可改變學術期刊的「商業模式」,令學術研究更加獨立。西方不少醫學的學術期刊皆由藥廠財政支持,就算編委會如何獨立,也難免受人詬病。若學術出版能善用網絡技術,就不用太依賴外間財務支持。
與開放源碼一樣,這場運動之所以能夠成事,皆拜互聯網科技所賜。不過,科技雖然為開放運動鋪了路,但仍遇到既得利益團體的阻力,例如大企業就不願見到開放帶來太多的免費服務。看來,革命路仍遙。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