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家菜館,位置在當今彌敦道美麗華酒店,名叫樂宮樓。
樂宮樓,這個名字常常出現在六十年代的娛樂新聞版,那是一個北地電影人飯敍的地方。樂宮樓做的是京菜:北京填鴨、天津狗不理包子、菜肉餃子。由於樓上是電懋公司,老一輩的電影行政人員和明星,說國語和上海話,談合約、做採訪,通通樂宮樓見。
娛樂小記者的文章經常這樣開頭:上星期六應方盈和尤敏相約,小酌於樂宮樓。小記者先問方大美人:拍好了《七仙女》,新作何時開鏡?伊笑而不答,瓜子臉的面龐泛起像一朵午荷般的清芬。
尤敏最喜歡樂宮樓的冷麵。席不暇暖,忽見一眾圈中時人亦喧然掩至:王植波、劉恩甲、姜南,還有洪波和李湄夫婦倆。喝,乖乖不得了,好一座樂宮樓,忽地成了明星俱樂部之夜。前輩們一個個過來熱情地寒暄,記者沒法度,方盈新片的事情再也沒追問下去……
那時候,許多娛樂記者都有讀過《紅樓夢》的文字根底,寫女明星的神態,用的是一管綵筆。沒有狗仔隊,沒有嫉妒和仇怨,把女明星寫得一個個賽似天仙下凡塵。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而那一簾星塵聚散的小舞台,就叫做樂宮樓。就像巴黎賽納河左岸的那幾家咖啡名館,老主顧中曾經有過沙特和海明威,香港的尖沙嘴,也有過一座樂宮樓,閃爍過昨夜的星光。
樂宮樓有許多被遺忘了的掌故,不是甚麼大事件,只是過眼雲煙的許多葉亮晶晶的回憶。白光住在附近的天文台道,寂寞時就徒步來樂宮樓,喝醉了有時即興地鬧一陣酒瘋。傳說這裏還是陳厚和樂蒂私訂婚盟之處。當年影圈,左右壁壘分明,但長城公司花旦陳思思與鳳凰小生的婚宴,一樣席設樂宮樓,筵開數十席,極盡一時之氣派。
從擔擔麵的鑽石山,到北京烤鴨的樂宮樓,半部戰後香港電影史都孕育在此地。換了一個市政府如巴黎和倫敦,樂宮樓和樓下的樂宮戲院—披頭四來香港登台的地方—是絕對不會拆去的,不論那幅地皮多值錢,只因為這是一個傳奇的名字,像北京的大柵欄、上海的天蟾舞台。香港的樂宮樓,還有誰記得嗎?當雙層巴士在樓外的一片榕影下開過,星光邈邈,曾經有過那麼一個花開花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