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北韓核問題中的角色

中國在北韓核問題中的角色

中國處理北韓核問題的手法是否適當,國際社會並無共識。美國政府的保守派認為,北韓成為核子國家,以至參與走私軍火、販毒和印製假美鈔,中國要負上重大責任。

司馬晉
哥倫比亞大學資深研究學人

但在很大程度上,目前的北韓核子危機並非是蓄意的結果,要負責的不單是中國。其中,布殊政府的政策失誤是最嚴重的無心之失。布殊對北韓擺出一副動武的姿態,又在言語上極盡低貶金正日,導致北韓驅逐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觀察員,使該組織無法繼續防範北韓以濃縮鈾製造核武器。
去年六月,美國在北韓核問題上似乎改變態度。若金正日願意放棄所有核武計劃,北韓將可獲更多石油供應,美國也會「暫時」承諾不發動攻擊。此條件與克林頓在任時美國與利比亞簽定的協議相似。利比亞政權至今沒有倒台,金正日或可放心。可惜克林頓政府雖早已跟北韓展開談判,布殊卻推倒重來。倘若北韓認為美國的政策搖擺不定,心生疑惑,也是情理中事。
也許布殊(或至少其顧問)已從失誤中學習,然而美國的立場仍比克林頓年代強硬,北韓鄰國均認為這樣頗為不智。布殊政府認為,北韓將核原料交予IAEA監管並不足夠,必須像利比亞一樣將核原料運送出國。也許這是策略性立場,在談判時有妥協的餘地。畢竟,部份華府官員也承認,至少在控制鈾核武的問題上,克林頓處理北韓核問題的策略有一定成效。美國現在指望中國能打破僵局。順應美國部份要求,中國雖已採取行動,但不少美國官員仍認為不足夠。他們想中國徹底改變北韓的行為,聲稱只要中國截斷石油供應,北韓便會聽從美國指示。

這種想法既高估中國的影響力,也忽略了此舉對金正日政權以至北韓國民的嚴重傷害。北韓政府將視此為不友善或挑釁行為。中國絕不希望一個擁有核子武器的接壤國家心存怨憤,意圖報復。
中國外交上向來很少極端舉動,但對北韓仍有相當影響力。雖然中國寧願北韓沒有核武,但考慮到更壞的後果,中國應頗為滿意朝鮮半島的現狀。只要北韓不作出威脅或採取軍事行動,中國大概希望維持現狀,以這個友好的鄰邦,作為中國與資本主義社會和民主國家的緩衝。
南韓也採取類似的「懷柔」策略,一來不想激怒北韓,二來惟恐北韓政權一旦倒台,其疲弱不堪的經濟將成為南韓的負擔。中國也有類似憂慮。若北韓崩潰,其經濟將更加混亂不堪,難民潮勢必湧現。
故此,中國和南韓都希望北韓能夠多撐一會,美國則「獨排眾議」,希望政權轉移。金正日知道這是美國的目標,這正是他視美國為主要敵人,寧願跟美國展開雙邊談判的原因,那總比同時跟五個國家談判更有利──況且在緊要關頭,這五個國家都肯定不會跟北韓同一陣線。
在中國協助之下,美國應可如其所願召開六方會談。但除此以外,華府不應期望北韓作任何無條件讓步,因為北京對北韓的影響力始終有限。

中國曾經對北韓國策有重大影響力。九十年代初,中國曾成功促使北韓放棄大部份核武計劃(北韓仍秘密進行部份計劃)。但這個當時由多國制訂的框架協議非常複雜,而北韓也是在中國壓力下才採納,協議最終對北韓國民無甚助益,而且很多承諾沒有履行。其後北韓的連串舉動使國際社會極感不安。○三年一月,北韓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繼而在二月重新啟動鈾原料核反應堆。在這事上,中國顯示其強硬的一面。當年三月,輸往北韓的原油曾中斷三天;有幾個月兩國的「貿易」(其實是援助)大幅減少。據悉,中國曾於○三年五月告誡金正日,若北韓引發戰爭,「中朝友好合作相互援助條約」將即時失效。北韓的確因此重返談判桌,但所有議題均沒有實質進展,更遑論達成協議。由此可見,中國施展強硬手段,成效頗為有限。
北韓現時認為,過往受中國錯誤引導,今後若中國施加壓力,將倍加謹慎處理。北京像大部份國家一樣,認為北韓和美國的舉動頗為鹵莽,故大概只能呼籲各方冷靜克制。美國應該明白,布殊政府早年的政策是造成目前僵局的部份原因。雖然美國有軍事和經濟優勢,而北韓所恃的只是核武,但美國卻未能團結其他牽涉在內的國家。故此,布殊政府雖曾堅持,北韓若不開始拆除核武將截斷所有石油供應,但最後仍在這點上讓步。

北韓曾提出凍結鈾核武計劃,又暗示可放棄該計劃以換取經濟及軍事援助。縱然其是否保留鈾核武計劃,未有清晰立場,但已顯示雙方的分歧並非那麼大。只是兩國互不信任,像隔了一道又高又厚的城牆,需要有靈活的外交手腕才能促使雙方達成協議。中國有能力膺此重任嗎?
中國對美國的政策沒有很大影響力,那工作大概要交予日本和南韓。也許中國可以恢復它對北韓的影響力。正如美國必須放下敵視「邪惡軸心」的意識形態,北韓也不應介懷中國逐步遠離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必須知道高談大美帝國主義,可能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若各方能將焦點放在緊急及實質的問題上,會談或有進展。
即將舉行的六方會談,其實是中國的發揮機會。假如中國能夠將北韓和美國的立場拉近,便能夠對東北亞的和平穩定作出重大貢獻。沒有人期望中國創造奇迹,目前各方可接受的協議框架頗清晰:北韓必須無核化並接納武器檢查,其他國家則必須協助北韓的經濟重建。要達成協議,一方面美國的新保守主義人士,不應視之為北韓的「勒索」;另一方面北韓必須僅以常規軍備、以至經濟和外交關係等非軍事因素來鞏固國防。

上述交易條款應可達致。美國政府中只有鷹派中的鷹派才擔心遭北韓「勒索」。中國應可說服北韓,「政權轉移」的威脅已排除在議程外。若北韓提高國民生活水平,現政權未嘗沒有轉機,但必須推行經濟改革,及停止極端的侵犯人權行為──雖然中國大概不會重視這一點。
訂立協議對中國非常有利,因為保持朝鮮半島和平不但符合中國的國防利益,更能夠大大提升中國的國際聲譽。若會談失敗,此事或會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令中國處於難堪境地,甚至跟其他五國的關係陷入緊張。中國面對的美國對手,是以性格剛烈火爆聞名的JohnBolton(北韓政府曾罵他是「人渣」)。我們很難想像,聯合國可以怎樣解決這問題,或中國怎樣可以在連串對抗中絲毫無損。對各方來說,最佳的方案仍是在這一輪六方會談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