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特首選舉推動民主運動

參與特首選舉推動民主運動

劉慧卿 前綫立法會議員

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於三月十日提出請辭,提前兩年多掀開行政長官選舉戰幔。在《基本法》及《行政長官選舉條例》的限制下,由八百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須於一百二十天內選出新的行政長官。由於遊戲規則不變,市民早已心裏有數,在中央干預下,只有被中央和財閥欽點的人物才可勝出,更可能重演二○○二年董先生自動當選的鬧劇,令「高度自治」成為一紙空文。
董先生辭職引起的發展,對港人是一大考驗。如何把握這契機推動民主政制,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利用是次選舉,推動公民社會的發展。若民主派一如二○○二年杯葛小圈子選舉,恐怕會令被欽點的人當選,市民完全無從參與。

民主社會的特色是多元及包容,而大家對推動民主的方式也可以各有看法。部份市民期望民主派可更加進取,本着「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可以在小圈子選舉的參與過程中,暴露箇中問題,加強港人的民主意識,更關注政制發展。因此坊間有意見,希望民主派有人參選,挑戰中央欽點的人物。
若民主派決定參選,在競選過程中,除高舉盡快落實普選的訴求外,亦應提出反映民意的政綱及施政理念,向市民交代。此舉可以提供一個途徑讓市民參與,從而突出小圈子選舉黑箱作業,參選人只需取悅中央、大財團及選舉委員會委員等問題。
民主派參選的另一好處,是促進社會討論。若有多名人士參選,可吸引市民及傳媒的關注。傳媒與民間團體更可安排論壇,邀請準候選人出席,討論如何落實普選、防止官商勾結,和扶貧等問題。民主派亦能以是次選舉作為試金石,向市民推介其長遠治港政綱及施政藍圖,增加市民對政黨政治發展及普選制度的信心。

有意見認為,由於民主派得不到中央祝福,其候選人可成功取得一百個選委會提名的機會是微乎其微。此外,有意見指民望如日中天的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必定會參選,更蒙中央垂青,故即使民主派代表成功跨過提名門檻,亦只是陪跑,淪為「做秀」的政治花瓶,甚至等同政治自殺。
本人認為,推動民主與個人勝敗及榮辱沾不上邊,更遑論做秀,因為參選是為了推動民主政制,令市民關注是次選舉及香港的民主進程,迫各候選人公開交代施政理念和政綱。作為民主運動的一分子,我們應以認真實幹的態度,投入人力物力,透過行動指出現有制度的問題。
若我們同意民主派參選是有助推動民主運動及公民社會的發展,我們便應當仁不讓,勇於承擔,踏出重要的一步。
近日有傳聞指立法會其他政黨亦有意派人出選行政長官,本人對此表示歡迎,因為此舉有助推動香港政黨政治發展,若其代表成功當選,更可獲得他在立法會的黨友支持其施政,改善行政與立法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