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投資賺錢不可懶計數

英之見:投資賺錢不可懶計數

很多投資者失敗的主因十分簡單,就是懶惰,只關心股價走勢,不理會股票背後代表的是一盤怎樣的生意。可是任人如何懶惰,最基本也應該了解自己付出了甚麼的代價,因此至少一定要知買入的股份之市值。
以金龍船(318)的市值,再加10%,已經可以買一年賺八億元的大新金融(440)。當然估值標準不同行業不可相提並論,PE高低是看公司增長預期,股價對比帳面值比例是看股本回報率,股價對比銷售額比例是看邊際利潤,但市值始終是一個客觀的價錢準則,去比較不同股價的平貴。
其實亦可以是一個很簡單的技術指標,2000年科網股全盛時代,軟庫(648)剛剛易手復牌,筆者便以當時光通信的市值,除以軟庫的股數,得出軟庫的短期目標價。瘋狂時候根本不用嚴謹的分析,事實上這樣簡單便利的計算,在實戰中發揮了作用。如果記憶無誤,當時一隻科技殼股,市值應該是300億至400億元左右,今時今日金龍船100億元,已令人看得目瞪口呆,我們自己也是有點今非昔比。

錯信神話自己有責
話題圍繞金龍船,主要是太過明顯是泡沫,但其實並不太公平。嘉華建材(027)注資之前,市值也是過100億元,純靠注資概念支撐,本質和金龍船基本上是一樣,迴響卻相差得遠。
如果以國浩(053)近期表現,市場對初步傳出來的注資內容,反應是傾向正面。不過就算他日嘉華建材復牌上升,筆者也只會認為是市場估計過份樂觀,更加不會認為當初逾100億元殼價,是可以事後來合理化。100億元左右的注資憧憬價,在某一些人眼中可能是合理,否則不會先有嘉華建材,後有金龍船。出現這些個別泡沫,很自然的反應是希望監管當局出手。可是作為投資者,何必求人庇佑,自己的投資,自然是自己來負責,業內人士看不過,盡力造好投資者教育,才是正確的方向。
當然筆者可以跌眼鏡,注資之後,股票從此脫胎換骨有何出奇,大股東可能大發慈悲低價注資濟股民,機會是微,卻仍可以發生。但投資用真金白銀血汗錢,一定要審慎計算,假若跌眼鏡,不妨在旁義務鼓掌。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