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市場上,資訊的掌握與分析,每每就是勝負的關鍵。現今資訊發達,較諸十多年前在時間快慢方面明顯有所改善。好處是令小投資者有更公平的競賽環境,壞處則是資訊氾濫,分析亦良莠不齊。太多的資訊反而會令大眾蒙在局中,無所適從,更甚者製造出情緒上的恐慌。
由於投資市場愈來愈複雜化,若要有準確的分析,則不可以過份簡單化地去理解及接收。同一個訊息,同一件事情的發生,市場的反應絕對可以是大異其趣,而事後亦會出現不少「馬後炮」的評論以作解釋,參考馬後炮的評論,對大家毫無裨益,更會帶來誤導。
要作出正確的分析,要準確預測市況,首先一定不要因循過往的結果。歷史雖不斷重演,但也不是一定重演,想當然的推測是過份簡單化,人云亦云更是致命的陷阱。
何謂想當然及過份簡單化?「聖誕鐘炒滙豐」以及「滙豐只有買貴沒有買錯」就是最佳的例子。在12月尾,當歐元兌美元在短短數天之內從1.32升上1.3650歷史新高之時,市場大鑼大鼓說「美元疲弱,大幅下跌」,就是人云亦云的陷阱。其實當時歐元創新高之時,美元指數已出現明顯的見底訊號,7隻主要貨幣中,除了歐元外,其餘6隻皆跌,這也算是美元弱勢大幅下跌嗎?
當去年底大家議論紛紛,嚷着資金充裕,不斷流入香港,而低息會令資金流入股市,因而令市場一片樂觀情緒,大家正合力唱好之時,恒指卻仍然未能上破14300點關口。當其時大家有否想到流入香港的資金目的為何?炒人民幣升值是否一定會流入股市?當時的成交量有沒有出現資金流入股市的訊號?資金決定是否投入股市的決定,是因為股價超值,還是只因為純粹是低息?大家又有否考慮熱錢流入的原因?此等因素會否改變或者醞釀改變而要急速流走?以上種種問題,筆者在過去數月一直反覆思量,從推敲格老的息口政策,到捕捉美元見底訊號;從觀察市場對好壞消息的反應,到留意商品期貨市場的炒賣亢奮程度;從債券孳息的急升中,到分析未來的加息步伐。最後才得出看淡港股、看好美元的預測。
大市方面,仍維持看淡,國企也不能獨善其身,散戶策略宜保留實力,靜待機會。
沈振盈
電郵:[email protected]
(小啟:譚紹興外遊,本欄由沈振盈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