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銀行股表現反常

理財智慧:銀行股表現反常

最近有幾間藍籌銀行相繼公布了業績,業績雖然沒有太大驚喜,但其實都算理想。通常盈利增長的背後原因,除了因為經濟環境改善,對於貸款需求有所增加之外,銀行大力拓展非利息業務,亦是原因之一。
此外,銀行壞帳的改善,回撥亦令到盈利上升,加上物業價值的重估,以及巴塞爾2新會計準則改變的關係,都令到銀行盈利有所提升。但奇怪的是,銀行公布業績之後,即使業績理想,但股價卻未見受惠。
以中銀香港(2388)為例,純利比上年度增長50%,絕對是一個很好的成績,而公司亦賺取過百億元,這亦是一個很重要的關口。
盈利能達百億,不是每間公司都能做到,中銀去年賺取120億,而每股派3.95角,令到全年息率有4.97%,市盈率亦降至12.7倍,比滙控(005)還要低。相比銀行存款所收取不足2厘的利率,投資中銀的回報,絕對不俗。但為何中銀股價在消息公布之後,仍沒有多大表現呢?

業績佳股價反挫
滙控亦是另外一個例子。公司全年賺到超過800億的盈利,以上市公司計算,是香港上市公司之中賺錢第2多的公司,僅次於中國石油(857),而盈利增長也接近分析員估計的上限。但業績公布之後,滙控股價由136元跌至124元(除息後)的水平,以大笨象的滙控來說,這已是一個很大的跌幅。
請不要忘記,當中牽涉很多衍生工具的交易。有不少窩輪投資者是持有行使價由124-136元左右的滙控認購證,這些人士相信損失很慘重。而早前做了滙控ELN的投資者,亦有不少都跌穿了行使價,在到期日之時不能獲取高息,反而要收取滙控股票(接貨)。這顯示出2004年買賣衍生工具能賺錢的時代已過去。
至於銀行股為何有這種反常現象?似乎沒有一個肯定答案。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