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批除臭工程不治本

學者批除臭工程不治本

沙田城門河污染問題一向嚴重,土木工程拓展署於二○○一年展開分為兩期的「城門河環境改善工程」,當局預計明年完工後城門河水質將會大大改善。不過中文大學生物及化學系陳竟明博士批評工程「治標不治本」,現時的「生化處理」除臭工程只能驅除河道惡臭,根本不能令城門河「重生」,他認為即使挖走河床含有重金屬淤泥,亦要花上十至十五年時間才可望重建城門河生態系統。

河內魚群是「假象」
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城門河原本是連接吐露港的海道,隨着沙田新市鎮開發,當局重修變成今日分隔河畔兩岸的人工河,但人口增加及工商業污水嚴重破壞河道生態,陳竟明指現時城門河只是一條鹹淡水混雜河道,河道內棲息包括非洲鯽等魚群只是一個假象,這些魚群其實是由吐露港隨漲潮游入城門河,並非城門河「土生土長」魚群。
土木工程拓展署於二○○一年展開「城門河環境改善工程」,首期工程○二年完成,當時署方稱成果滿意,吹噓在河道發現三十六種魚類,可是其後河道仍出現惡臭。前年耗資達二千八百萬元的第二階段工程動工,利用生化技術除去城門河惡臭。
其實前年當局進行城門河改善工程期間,已曾因工程人員將化學物注入河床淤泥協助分解河床有機物,引致藻類大量生長形成紅潮,導致魚類集體死亡事件,令環保人士擔心此方法雖可成功驅除河道臭味,卻引致紅潮殺害魚群。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