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政府推動CEPA力度不足 - 何洋

蘋論:政府推動CEPA力度不足 - 何洋

香港與內地分別在二○○三及○四年簽訂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第一及第二階段協議,兩階段的協議合共為一千一百零八項貨物提供零關稅優惠。CEPA除惠及輸往內地的貨物外,亦為服務業進軍內地做了進一步的開拓工作。
耐人尋味的是,官方與商界對CEPA所帶來的實際效益卻有南轅北轍的看法。在政府看來,CEPA在實施了一段時間後,成績似乎不俗。可商界對CEPA的評價卻明顯沒政府所認定的那樣高。
前天在一個公開場合,香港總商會總裁翁以登先生便批評政府在落實CEPA方面的配套工作明顯不足,且未有盡力協助本地企業拓展內地的業務。翁先生更指出,內地地方政府的保護主義行為是制約着本地企業進軍內地市場的最大障礙。
國內市場的地方保護主義行為極為普遍,早已成為阻礙全國統一市場發展的重要原因。中央政府雖曾多次出手希望能取締這種行為,成效卻並不明顯,港商在進軍內地時因遇上地方主義行為而難以開展業務,自然不難明白。
問題是特區政府主事CEPA的官員,卻似乎對國內地方保護主義行為猖獗的情況並不了解。這反映出特區政府在籌劃CEPA時,根本沒有把協議簽訂後,在落實CEPA時所可能碰到的困難考慮在內(包括地方保護主義行為)。CEPA因此缺乏一個監察執行和落實狀況的機構,港商和專業人士從而沒有專門渠道來反映有關CEPA具體運作的情況和遇到的問題,作為政府調整政策的參考。
無視港商與專業人士在拓展內地市場時所須面對的重重關卡,所遇到的具體問題,特區政府卻自我陶醉於一些泛泛的統計數字。長此下去,CEPA最終只會變成一紙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