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稱說西九龍文娛發展區的計劃,是按照「PPP」概念,「PPP」代表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也就是公私合營。但是不是政府出地、發展商出錢,就可算是滿足了PPP的規格模式呢?當然不是。
PPP最初在英國戴卓爾夫人當首相的年代,背景原因是政府缺乏資金興建社會政策所需設施,於是採取了由私營機構出資興建及營運、政府在設施正式啟用之後按合約分期付款歸還的做法。例子包括建公立醫院、學校等等,至今已成為英國政府一般會採用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由政府先撥地給私營機構發展、賣樓獲取資本,然後把部份利潤作資本興建有關設施這個做法,在英國並無先例,事實上也與PPP的原來目標背道而馳。
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就是以PPP所建的設施,從沒有如西九龍那麼版圖宏大的,事實上,西九等於一個新市鎮,目前仍找不到以PPP發展新市鎮的先例。大小本身不是關鍵,關鍵在於越大越多元化的計劃,就越難具體地計算成本、訂明所需及將來審核的明確指標。PPP的「三部曲」是:(一)具體確定需求,包括設施及服務的項目、規格、水準;(二)根據(一)而計算出由政府興建、營運涉及的最低成本;(三)據上述(一)和(二),決定從成本效益觀點,PPP是否適當模式。完成了三部曲,決定採用PPP之後,就進行物色及選擇私營機構,包括投標。
反觀西九計劃的所謂PPP,完全沒有遵照每一步所須的具體化,全部仍在不明確狀態。客氣地說是「摸着石頭過河」,不客氣地說就是兒戲,拿公共資源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