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 中原集團主席
剛出爐的財政預算,由於沒有甚麼大動作,故普遍得到社會的接受。唐英年先生尚算有自知之明,知道政府的能力有限,與其四處亂闖,不如靜待民間休養生息。香港過去的成功,主要的動力來自民間的個人奮鬥,而非政府的雄材偉略。
然而,政府不能連自己的處境也不清楚,否則就不能制定出正確的策略去配合民間的需要。
以唐英年今次財政預算的思路來看,他仍未弄清楚今後政府的財政收入應源自何處,及如何保障這種收入的穩定性。
很明顯,過去一年政府的財政情況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改善,全靠房地產方面的收入。原先,政府估計從地價方面可得的收入只是一百二十億左右,但由於樓市好轉,最後竟收到三百一十三億,是原預算的兩倍半。此外,政府的印花費收入,亦因樓市暢旺而倍增。但很奇怪,我們的唐司長卻認為地產方面的收入不屬經常性收入,不是一種可以依靠的入息來源,非另謀其他經常性的收入不可,故政府至今仍在研究是否應引入銷售稅。
我覺得這種想法非常危險,因為過去特區政府之所以會有財政危機,皆因誤信讒言,企圖不再依靠房地產方面的收入而造成的。
特區政府為了討好那些國際評級機構,企圖按照他們的理念去理財,以求獲得更高的評級,其實這種做法只有一時的功用,因為一旦這些理念證明不符合香港的實際,香港的經濟因而實質上受損害時,國際評級機構着眼的仍是實質的統計數字,不會因為特區政府曾源用他們主張的概念而多給兩分。
那些國際評級機構,根本不了解香港的實況,他們硬把教科書上學回來的皮毛概念硬套在香港頭上,我們何須去理會他們?誰說地產不算經常性收入,他們為何不翻看殖民地時代的政府財政歷史,有哪一段時間政府不是依靠地產方面的收入作為自己的主要收入?這麼經常性的收入為何說不是經常性的收入?
前幾年特區政府無法從地產方面得到穩定的收入,原因不是地產市場沒有這樣的潛力,而是政府自己的政策失當,竟主動去破壞房地產市場的生態環境,才釀成自毀財源的惡果。
其實,政府只要恰當地調節土地供應,就不難維持房地產市場的價格水平,吸引資金不斷流入,每年皆可以賣出一定數量的土地,幫補政府的開支。港英時代,政府就是憑地產方面的經常性收入,去維持低稅制,並有餘力進行重大基建及提供愈益完善的社會服務。
政府以地產作為一種間接稅其實也有他的合理性,因為能買樓的人都是社會上相對富裕的一群,向他們徵稅總合理過徵銷售稅,連普羅大眾也不放過。
其實,一旦樓市復甦,政府的財政根本不成問題,那為甚麼還要向普羅大眾身上打主意?況且,銷售稅會對零售業帶來嚴重的衝擊,後果不易估計,特區政府不應輕率又去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