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面目糢糊

民主黨面目糢糊

毛孟靜 自由撰稿人

回歸初期,民主派一度給譏為失了「反共」老本,再無市場,很是寂寞。後來,得董建華掀起一幕又一幕的風起雲湧,不但助這班反對派站穩,而且吸納了包括大狀的新血,聲勢比前壯大。
今日,去董初期,民主派又給譏為失了「倒董」賣點,再無彈藥,但覺空虛。後來……這一趟的後來,還得先由新聞填充,沒有誰可以預測歷史。
可以粗略估計的,是以後民主派的形勢,或會出現下列哪種情況:

一、舊時保皇親共一派,齊齊展覽不甘寂寞,力演心有不甘。他們「倒曾」之劇烈程度超乎想像,批評政府不遺餘力,打擊曾蔭權絕不手軟,若自由黨和民建聯真個同氣連枝,相較起來,民主派的反對角色就給比了下去,聲勢就弱了,甚或風光不再。
二、傳統反曾一族收到中央聖旨,謂不容香港出現政治亂局,這班人只好收拾心情,回復馴服乖巧,持續發展保皇姿態。對民主派來說,也即是回復舊觀,無賺無蝕。
三、上述兩副景象,卻都流於戲劇化。若相信香港政壇中的有關人等,人性高於黨性,那這些人的未來表現,相信會徘徊在上述兩個場景之間,也就是各懷鬼胎,互相計算。一個後果,會是轉軚頻頻,看得市民頭昏眼花,比一比,還是民主派比較堅持,比較清秀。鷸蚌相爭,說不定民主派且可坐收漁人之利。

這樣說,並非唯恐天下不亂。一個健康的現代社會,政壇必須有反對派,民間必須有異見。追隨馬克思尋找西式桃花源記的日子已經過去,民意就讓政府牽着鼻子走,集體陷入一副自我感覺良好,等如自製一言堂,非常危險。
而香港人要留住民主派為反對派,更是希望他們不為私利而反對,而是為公利而說不。
上述情況,主要都會留到下個立法會年度才公演。回到眼前,民主陣營中有各路人馬,並非一個黨,儘管民主派最近頻頻開會兼拍團體照留念,箇中發出的訊息仍給人散而亂的感覺,明顯給北京一招「董倉皇辭廟」打亂了陣腳,即使未至於失措,看來頗有點張皇。
在董建華正式宣布辭職之前,李柱銘已向英國的《經濟學人》概歎「換人不換制度」。這句一針見血的批評,卻不見民主黨引用。民主黨對董辭職的第一句公開反應,是「我們質疑董建華因健康問題辭職」!眾所周知的話,實在不用一個大黨如此巴巴道來。反而是劉慧卿當夜上CNN,就大聲清楚地說了香港民心走向民主。

劉慧卿是民主派議員中,以至所有香港政治人中,少有「出得廳堂」,可以從容面對國際傳媒的人物。她或有意參選七月的特首選舉,與曾蔭權一別苗頭。明知選不到,也許甚至拿不到那一百人的提名,但重要的是過程,不是結果,深層揭露這小圈子選舉的荒謬。劉慧卿的一個身份,且是前「倒董大聯盟」召集人。
還看民主陣營有多少齊心團結。民望高的余若薇似無意選特首,民望普通的陳偉業卻躍躍欲試,民主黨在中間游走。四十五條關注組獨沽一味法治,益發超然;陳偉業加長毛不住的肢體至語言碰撞,益發粗暴市井,愈來愈讓人覺得「不是我的一杯茶」。但當中最面目模糊的,卻是民主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