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挖泥污染 回暖更惡化<br>城門河死魚激增逾萬條

疑挖泥污染 回暖更惡化
城門河死魚激增逾萬條

【本報訊】沙田城門河近日出現大批死魚,介乎沙田市中心瀝源橋至沙燕橋一段二百米河道昨日幾乎浮滿銀白色小魚屍體,烈日暴曬下更發出刺鼻腥臭,工人乘小艇打撈至少撈獲五百斤魚。路過的居民掩面走避,更指死魚數量是平日數十倍,但原因不明,希望當局徹查。 記者:吳國威 黃冠笙 謝穎詩

死魚事件引起關注,中文大學生物及化學系陳竟明博士昨實地視察城門河後,懷疑河流上游位於大圍文禮閣對開一項挖泥工程是「元兇」,他指工程翻出河底含重金屬的淤泥時可能釋出養份,加上近日天氣回暖令河中藻類大量繁殖,引致小型「紅潮風暴」,令棲息城門河魚群集體窒息死亡。
公開大學環境學系系主任何建宗昨日由大圍一直沿河觀察,發現由大圍開始至沙田市中心,都廣泛出現死魚,數量有上萬條,多數是𩶘魚。他指出,死魚平均分布於整條城門河,昨日所見河水清澈,沒有紅潮迹象,水面油污更比平日少,而當局進行的環境改善工程已依照指引圍起保護圍網,估計事件與天氣忽冷忽熱有關。

烈日暴曬發出腥臭
這宗死魚事件可追溯至本周日,當時有沙田居民路經沙田市中心沙燕橋,發現河道表面遭一層疑是油污物覆蓋,河面更有大量死魚隨河水漂流。至昨晨位於瀝源橋至沙燕橋一段只有短短二百米河道仍可見大批死魚,死去的並非常見於城門河的非洲鯽,而是四至五吋長的銀白色不知名小魚,烈日暴曬下死魚發出腥臭。
其實城門河污染問題一向嚴重,多年來當局一直致力改善,居民指近年城門河水質略有改善,平日可見魚群在河中集體覓食,雖然每日都有發現死魚,但數量不多。食物環境衞生署隔日安排清潔工人打撈死魚,居民稱近日死魚數量激增原因不明,但事件十分反常,擔心河道水質惡化影響魚類生態。
昨晨九時許,兩名清潔工人乘坐機動小艇沿着城門河打撈死魚,由於死魚覆蓋大片河道,工人一個早上已撈獲二百斤死魚,較平日全日總數十多斤大大增加。工人整日忙於打撈,至昨傍晚已撈獲至少五百斤死魚屍體,腐臭魚屍放滿小艇,吸引不少市民圍觀。

河水化驗未有發現
至於遭指為死魚事件「元兇」的文禮閣對開挖泥工程,其實是土木工程拓展署屬下「城門河環境改善工程」第二期工程一部份,該工程於兩個月前展開現已近尾聲,目的挖去河床淤泥避免日後淤泥積聚。署方強調挖泥工程不會污染河道,因為施工時已在工程範圍內築起圍壆分隔,避免淤泥污染河道影響水質。
環境保護署過去兩日曾派員到城門河多個地點抽取河水樣本化驗,署方稱暫未發現引致污染原因,更指昨日取得的水質樣本清澈,憑肉眼看並無異樣。渠務署發言人回覆稱,該署在沙田收集的污水經處理後排入城門河,而是經管道直接排放入啟德明渠。

魚屍放滿多個膠桶及發泡膠盒,發出陣陣惡臭。

城門河上游大圍文禮閣對開正進行挖河床工程。

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陳竟明博士懷疑工程加上天氣回暖引致短暫紅潮,令魚類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