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官掌權阻政黨發展

政務官掌權阻政黨發展

黃偉豪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

中央使出奇招,推出由政務官(AO)出身的曾蔭權代替董建華出任特首,雖然在短期內可能穩得住香港政局,但對於香港的長治久安,卻未必有幫助,對香港未來的民主發展,更帶來了嚴重的打擊。
由政務官繼續壟斷香港的最高政治權力,及霸佔政府的重要決策層,所引起的最大問題,就是令到香港的其他政治力量,包括了由選舉產生的政黨,失去了成功發展成有效管治力量的機會。
政黨一日沒有參政機會,便沒有可能透過累積經驗,培養出執政的能力。香港要誕生出一個在民主政制下的執政黨,便變得遙遙無期,這亦是為何由AO出任特首,罕有地受到親中、民主派、工商派各政黨一致反對,因為這已演變成為政黨與政務官之間,爭取執政機會的零和遊戲。
政策制訂,並非一件只有政務官才做得來的工作。當然,要制訂一些天衣無縫的政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也有其一定的難度,但環顧全世界,由選舉而產生的政黨議員,以至在大學和民間智庫工作,透過政治委任進入政府的學者和研究員,對大多數政策制訂工作均應付得綽綽有餘。因此,制訂公共政策並不應成為公務員,特別是政務官的專利。
問題卻在於,要公務員以外的人士或力量,建立施政能力,不但需要時間培養,也必須要有實習的機會,不可以永遠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議政階段。我們可以比喻制訂政策為踏單車和游泳;這兩樣運動,要學懂本身並不困難,但若沒有練習機會,要一個普通人一踏上單車,便駕得揮灑自如;一跳落水,就可以自由暢泳,卻是一件沒有可能的事。

因此,要培育出可以在民主選舉下,有能力執政的政治人才,把制訂政策的職位、權力和資源,慢慢由政務官的手中,過渡到政黨手上,是香港走向民主化中,必定要踏出的一步。
相反,若果沒有了這一個健康的過渡階段,香港突然有全面普選,由這樣產生的民主,也可能難以穩定地有效運作,甚至在政治不穩下,出現民主倒退,獨裁重臨的最壞情況。
主要原因亦可以用前述的踏單車和游泳的例子來說明。由於沒有人可以在第一次踏單車時,便將單車控制自如,也沒有人在第一次學游泳時,不曾喝了「幾啖鹹水」;同樣道理,沒有民主領袖可以在一生中,從沒有任何執政機會下,就保證所有政策均可以制訂得頭頭是道。因此,若沒有一個健康的過渡期,民選領袖一開始,便要面對重大的政策決定,他們極有可能出錯,從而令市民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甚至自動放棄民主,要求官僚以「救世主」的姿態干預,屆時,所有推動民主化的努力,便會功虧一簣。
再者,我們亦不應對當今政務官的能力,有過份的幻想,亦不應將他們的角色神化起來。始終,政務官職系面對着很多內憂,包括了人才流失,青黃不接等問題。況且,政務官是殖民地的產物,為了政治控制,英國人的最終管治智慧,未有真正留存給華人政務官,曾蔭權的管治實力亦有待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