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徵銷售稅的謊言

開徵銷售稅的謊言

李兆富
獅子山學會傳訊總監

政府數年前開始放風聲,為開徵商品服務銷售稅鋪路。當時財赤黑洞看不到有完結的一天,政府便說要依賴銷售稅來滅赤。過了幾年,滅赤見到了曙光,政府便說推行銷售稅是要擴闊稅基。這種前言不對後語的行為,充份反映了政府為了推行新稅,只要聽上來有點說服力的理由,都會拿來作藉口。
開徵任何新稅項最大的得益人,就是會計師。所以過去數年財政預算案季節,會計師都會出來大聲疾呼,要求推展銷售稅。今年會計界別的立法會代議仕亦秉承這個傳統,要求政府開徵銷售稅和資產增值稅;同時間,政府又要為投資香港的外國機構提供稅務優惠。似乎誓要將香港變成「萬稅之都」方肯罷休。
筆者在一個公開論壇上,曾代表獅子山學會問了譚香文議員一個簡單的問題:「既然開徵銷售稅的目的,在於擴闊稅基,為甚麼又要建議給予一系列的所謂生活必需品豁免?再者,以香港的情況,又有沒有證據可以清楚指出,銷售稅的重擔不會落在同一群納稅人身上,令已經負責了香港大部份稅項的中產百上加斤?」

譚香文議員沒有正面回答。筆者有理由相信,她除了會計師的業界利益外,沒有想過開徵銷售稅帶來的問題。銷售稅是否能擴闊稅基,要看一個市場的結構模式。香港市場競爭激烈,市民對價格的敏感程度,比任何一個地方都高,銷售稅極有可能消化成商業成立的一部份,變相對營商者雙重徵稅。另一方面,銷售稅一定有不少豁免項目。民粹政客一定以均富理由,要求豁免所謂低下階層人士的消費品,到頭來又是同一群中收入人士以及商戶負責了大部份的稅項。
銷售稅最終的另一反效果,是令到小商戶無法競爭。大型連鎖式商戶可能仍有空間去壓縮成本,以減價來抵銷部份銷售稅效應,小商戶則更難與之競爭。加上銷售稅的行政成本,相信通過銷售稅之後,我們會見到不少小商戶倒閉,餘下來的,亦可能要以逃稅來苟延殘喘。當然這些不會在會計界別代議仕的考慮之內。

銷售稅更大的問題,是會為政府開拓新一條收入渠道。更多的資源流入政府庫房,意味更多干預。現在距離滅赤的目標又近一步,我們要更小心監察政府在緊縮開支方面的成績。雖然政府自己亦明白,要開徵新稅之前,必須要緊縮開支,但公共開支仍佔香港的總生產值20%,比八十年代的15%上升了三分一。
雖然說人口老化加上不同的市民訴求,增加了公共開支的負擔,但市民的稅金並非投放在醫療福利上。現在政府最大的開支部份是教育,可是市民卻普遍對香港公營教育系統感到失望,可見更多的開支和服務質素的提升,並無正面的必然關係。
要大幅削減開支,政府必須以市場化作為出發點;並且訂下目標,將公營開支的目標,減至香港總生產值的15%。
開徵新稅對香港的未來有害無益。有不少人以世界其他國家都已經有銷售稅作為理由,支持開徵新稅。這種思維是反智的。我們要知道,香港是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系,我們才是這些國家的學習目標。動不動便胡亂抄襲其他地方的劣政,只會令我們走進他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