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唐英年上周公布了2005年的財政預算案,內容欠缺驚喜。市場焦點都集中討論幾大範疇:一、取消遺產稅;二、令納稅人(尤其是草根階層)得益有限的小恩小惠;三、政府看似出手闊綽,但實際上仍然很「孤寒」。我不妨在這幾方面一抒己見。
先就取消遺產稅而言,市場評價不一,有支持意見,但反對意見亦不少。反對者認為,遺產稅本身所針對的是有錢人,沒有理由取消向負擔能力較佳納稅人徵收的稅項,白白令政府每年損失約15億元的稅收。
不過,大家不妨深入分析這個問題──假設以遺產稅率最高稅率15%計算,大概只有100億元的遺產陷入稅網當中。由此可見,根本很多應該繳付遺產稅的人,有其他方法避過遺產稅網。
另外,根據政府的統計數字,2004年繳交的遺產稅中,約有70%涉及的價值是在2000萬元以下,這反映遺產稅一直所針對的,是高中產而非真正的富豪。而事實上,不少富豪均有透過離岸信託避交遺產稅,雖然此稅率一旦取消,沒有人可以保證他們的資產會大舉回流,但我相信有部份準備調離香港的資產會留在本地,再加上一些可能回巢的資金,對本地的投資環境,尤其是本地資產管理業發展,其實有正面影響。
另外,新預算案雖然沒有調低入息稅,但將供養父母及祖父母免稅額的年齡降至55歲,並把子女免稅額由3萬元提高至4萬元,估計受惠人數可分別有10萬至30萬。此安排可稍稍減低納稅人的負擔,但始終不及一刀切調低入息稅來得直接。
基本上,我亦贊成調低入息稅率,但時間上的安排,必須要全盤計劃,因為財赤問題雖然遠較早前預期為輕,但目前本地的稅基仍然非常狹窄,在未有進一步開源措施出籠下,根本不應該再收窄稅基。提供此等小恩小惠,不失為權宜之計。
但有一點不能忽視的就是,香港新生人口愈來愈少,真正可以受惠的納稅人也只會愈來愈少,此權宜之計往後實有檢討的必要。
至於不少人都認為政府「斂財」,沒有將去年的經濟成果與市民一同分享,例如政府預計未來香港經濟可持續保持4%或以上的增長,而07至08年度的財政儲備可維持超過15個月的政府開支,為何還要「勒緊褲帶」呢?
其實這點也不難理解。雖然大家都說香港經濟會繼續向好,但有誰人可以作出保證呢?事實上,目前香港復甦的背後,隱藏了不少陷阱,所以政府預留多些子彈,其實也可以理解。
大家試想想,現在大家縱使有加薪或分得花紅,都會傾向儲下來作不時之需,絕對不會像97前般大肆揮霍。因此我估計,未來時間政府都會以「慳」為主要理財方針。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