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每年有約四萬人因中風而須入院治療,當中有一千八百名首次中風病人會出現抑鬱症病徵。有精神科醫生表示,大部份中風病人家屬只關心改善病者的身體機能,而忽視了他們因中風而產生的心理及精神創傷,從而增加醫療負擔,亦令病人情緒更加低落。
香港大學醫學院在去年六月至十二月進行全港首個中風病人患抑鬱症的研究,發現在受訪的一百零八個首次中風病人中,有三成出現失眠、對生活失樂趣及煩躁不安等抑鬱症病徵,因而推算出每年有一千八百名首次中風病人患上抑鬱症,情況令人關注。
港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鄧兆華接受訪問時表示,中風病人因身體機能受損,精神狀況往往很低落;加上醫生及中風者的家屬對抑鬱症認識不足,就算知道病人出現抑鬱症病徵,亦可能當作是中風後的必然後遺症,令病人缺乏適當治療,部份更可能因精神錯亂而自殺。
鄧兆華續稱,若抑鬱症患者得不到及早治療,會增加其檢查、留院及診症時間。世界衞生組織早前曾估計在未來十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負擔,及早醫治有助減低醫療開支。港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教學顧問李珠璣補充,中風病人通常在中風後一個月後出現抑鬱症病徵,故病人家屬及醫生在這期間應多加留意。
李珠璣稱,年紀愈大、有吸煙習慣及糖尿病人中風機會會較高,而右腦掌管人的情緒活動,故大部份中風後患抑鬱症病人是右腦出現病變。
此外,香港腦科基金會主席黃震遐昨日在「腦神經關注周」活動上表示,中風病人如每日進行適量舒展筋肌及鍛煉平衡力的運動,有助提升肢體活動的靈活性。他解釋,運動可令腦部神經元的活動更加活躍,使其傳遞訊息以控制手腳的速度更快;而健康人士多做運動也可減低中風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