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尚有10天便完結了,大部份本港的股份已相繼公布業績,暫時仍會影響大市的公司業績,應該是本月底派成績表的長和系,不知屆時「鬆縛」後,會否再度上演一幕大挾「淡倉」?
至於誰人鬆縛?及「鬆」甚麼「縛」?則留待各位讀者自行領會了。
本周二又到美國聯邦儲備局FOMC開會,想不到本港的銀行已按捺不住,不等待FOMC會議的結果,率先在上周五宣布調高利率,並在今天生效。
其實,美國自去年6月至今,已先後調高利率6次,共調升利率1.5厘,故本地銀行調高利率是遲早問題,市場亦早已預期。但有趣的是,這次本地銀行「搶閘」在FOMC會議前調高利率,其動機是形勢所需?還是欲「先發制人」,以防資金持續流走,令拆息進一步扯高?
在近期銀行股公布的業績中,普遍皆有盈利超標及爆燈的情況,不少盈利更創出歷年新高,可是他們的股價卻沒有因而進一步上升,部份原因可能是其股價早已將此利好因素反映。此外,便是這些強勁的盈利增長,不少是由壞帳回撥及物業重估等帳目上遊戲而來,增長並非來自銀行的本業。
在近期銀行股的業績中,他們的兩大主要業務──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普遍皆是單位數字(甚至零)增長,反映本地銀行業之實質經營情況,並非如帳面盈利般強勁。
筆者猜測,當這些帳目遊戲(如新會計制度等)方法「玩完」後,開源方面亦因競爭激烈並變得不容易,屆時銀行業的盈利增長便可能要靠成本控制了,故在揀選本地銀行股時,不妨留意,那些在成本上有較大下降空間的企業。
成本與收入比率(Cost-to-IncomeRatio)是常用以反映銀行股的經營成本情況,此比率一般皆是數值愈低愈好。在銀行股中,恒生(011)的cost/incomeratio一向是最低的一間,只得25、26%,亦是全球數間能達此低數值的銀行股,故恒生可在成本方面下工夫的空間不大,反而東亞(023)的成本?收入比率高達48%,中信國金(183)亦達51%,相信他們的成本下調空間較大。此外,永亨(302)的成本?收入比率為40%,相對其過往平均值34、35%,略為偏高,相信待早前的合併進一步整頓後,其成本比率有進一步下調空間,可助本年的盈利增長。
最後,在長假期前夕,大都是投資者準備「收爐」的時候,市況應該會較為淡靜,但近期港股卻反其道而行,每每在長假期前夕突然發力狂奔,出現勁升。不知稍後在復活節前夕,港股會否出現突然的大反彈?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