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特首上場,因為黑夜吹口哨──簡稱「黑哨事件」──在記者會遭記者質疑:你為甚麼吹口哨呢?
特首滿臉委屈地解說:一天總有不同心情的時候,有時會輕鬆、有時會沉鬱,這也是人之常情嘛。
最基本的一條其實是:這個問題我為甚麼要回答你?我吹口哨,讓你看見了,算我一時疏忽倒楣,但吹口哨代表甚麼心情,這是特首的事,沒有必要為一個人的心情私隱,向公眾交代。
換了前朝殖民地的英國總督,即使他吹口哨不慎被看見了,記者會上被問到,他會淡然一笑,昂起頭,停一停,環視四周,問:「還有沒有相關的問題(Arethereanyotherrelevantquestions)?如果沒有,記者會到此為止。」然後,不管後面的一眾小記者如何追問高喊,一概不理不睬退場。
所謂Relevantquestions,這個詞彙其實已經回答了:你這條問題太無聊,與本人的公職題旨無關。
吹口哨代表甚麼心情?是開懷歡欣,還是恐懼而壯膽,留給華文傳媒和中國人用他們慣常的誅心之論七嘴八舌地揣測。有沒有讀過卡謬的小說《異鄉人》──在小說裏,男主角的母親死了,他沒有為母親之死流過一滴淚。後來,他在沙灘上開鎗殺死了陌生的阿拉伯人,被判死刑,控方律師以他沒有為母親之死流淚為理由,指控他是個涼血動物。法庭把他判處死刑。
年輕時如果讀過這本小說,就會學到一樣理性──悲哀不一定要用眾所認定的流淚的方式來表達。人有不流淚而感到傷心的自由。不哭又怎樣?並不表示我不傷痛,但這是我自己的感受,如何表達,與別人無關。
台灣有一種行業,專門應聘到喪禮上為孝子表演哭喪,這就是卡謬的異鄉人定理。董建華下台,當夜我去開會,我吹了口哨,這是甚麼心情,關你們各位甚麼屁事?
港督開記者會,由港督來主持大局,絕不接受中國式的群眾公審。這就叫強勢行政主導。記者再追問不休,三個月後,就派稅局來查他服務的那家報館的老闆。英國人從來沒有做過的事──例如堂堂港督答一個雞毛蒜皮的黑哨問題──後來者跟着英國人學,萬萬也不要做,一定沒有錯,不然就這樣答:我吹口哨,是因為我心情輕鬆,在我任內有你們這等水準的華文傳媒記者,我會把你們玩弄於股掌,一想起來我就樂了,所以我吹口哨,得了吧,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