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正 禧文學舍創辦人
們要工業民主!」
甚麼?不是說民主是個政治制度,我們要探討的,是制度的原則、結構、運作結果嗎?怎麼工業也要民主來了?
這得說說背景。
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西方各國的經濟體系有了好些改變,像推行社會保障,追求全民就業,重新分配資源(主要是入息)等都是。
民主制度下,人民免受外力干預的自由(也叫消極自由)褪色了;抬頭的,是人民要有權利去工作、去求學、去改善生活(也叫積極自由)。較佳的工作環境、更好的消閒條件、更高的入息水平等,成了人人都要追求的東西。
另外,公營部門大事擴張,直與私人企業平起平落;僱主和工會、政府和工會的合作增強;愈來愈多的政府規畫,而工會代表也有更多的參與等,也教工人地位有所改變。僱用機構是公營私營,區別不大;大家更關注的,是管理層是否民主,有多少機會參與,罷工權利有沒有切實保障等等。
追本溯源,可回到十九世紀法國工會運動,固然是帶有烏托邦色彩了。說近一點,是英國的基爾特社會主義,代表人物是費邊社的科爾(G.D.H.Cole)。他提出的「工人參與」,包括了利潤分享計畫,也曾經是工黨和自由黨的左翼綱領。
很多時候,這個現在叫「工業民主」的東西,也叫「經濟民主」的;用這類術語的人,從沒有好好界定那是甚麼樣的「民主」。
有說那是近似共產社會的設計︰取消產權,沒有遺產繼承,也沒有自由企業,一切經濟活動是政府操控的;要有不平等的話,也是政府認為有利整體才容許存在。
也有說那只不過是自由經濟體制中,僱主用上較巧妙的勞資安排而已,因為那樣可兼利工人和效率。對某些政黨和工會來說,那是讓工人「參與」,也就是在工作條件和工薪上諮詢他們。又有人說,那是用分享利潤來使工人合作,與僱主一起「打理」機構。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近代民主社會中的激進論調。等而上之的認為,整個經濟必須是工人經營的,目標在創建新社會,替代了國家和原有的工資制。六十年代的法國曾有這類呼聲,說給工人有公道的社會,不可能通過任何憲政達到,因為民主機制太沒效率,所以用討論、對話等手段根本不湊效。工人必須全面接管企業。六八年的五、六月間,這類「工業民主」運動在法國達到高峯,有要求連學校也接管下來。
就是在美、加等地,也有類似的要求,也是打着「工業民主」的旗號,雖然沒有法國那麼急進,雖然認為可以在體制內改革,但背後的理念相近。
激進的工會要求礦業全讓採礦工人營運,郵務人員全面管理郵政等;溫和的就要求工人參與更多的管理,有更大的發言權。
「人人都用上民主的詞彙。我們總看不到,那和『民主』扯得上甚麼關係?」
怎麼不幾年,這些聲音再響不起來了?法國的經驗是個好例子。它表明︰口號叫得動聽,不表示可行。首先,勞資雙方都有相當人士排斥這個意念。
僱主覺得,經營企業,是他們的職責;好些工人也這麼看,起碼他們不願負起那樣的責任,或者花時間精力當行政工作。(諷刺的是︰Cole本人後來發現,很多人對工人有能力用「自治」方式來「經營」企業,表示懷疑;更不信任工人會裝備自己為整體利益效力,而不是為了自己!)
至於工會,是個替僱員跟僱主討價還價的組織,當然不願僱員與僱主站在同一線上。馬列派的工會反對最力︰不管實際上跟資方談判可達成怎樣合理的協議,理論上他們倡議的,是階級鬥爭,因而無法接受「廣大的工人群眾」不站在「資本家」的「對立面」!
這還不是「工業民主」的整個故事。我們倒可以先問問︰是不是「民主」這塊招牌金漆鋼打,所以人人都爭着採用?是不是泛政治那麼可取,連社會上其他訴求,都要站到它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