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筆者曾經大膽指出,歐盟應研究是否就「穩定及增長條約」中,將會員國之財赤上限「鎖死」在GDP3%之內,提出較具彈性之方案。墨守成規只會令正在尋求結構改革之國家,處經濟還未邁向穩步復甦之前,更加捉襟見肘。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還「年輕」的歐元區,理應多給點時間和空間,先整固後振作,再走向富強,才能實現真正與美國抗衡之日。
一刀切只會令部份會員國透不過氣來,違規須接受重罰,勉強則可能導致本身經濟奄奄一息,輕者受民怨或指摘,重則連官也有可能丟埋,汝道作為領導又將如何取捨?
時間有先後緩急,空間乃指範圍幅度。只要列出真憑實據之理由,決策者和監察者應給予寬容,例如在甚麼時間內,可以讓某些實在有苦衷之會員國的財赤超越上限3%之多少,按時滙報,並必須在期限到之前回復至規限範圍之內,以表示誠信和決心,除非遇上不可預計之環境變化影響,如天災、人禍甚或全球經濟風雲變色,則當別論。這樣才是建立一強大歐洲的基本及先決條件,不然如何與幾乎沒有約束的資本主義美國爭一日之長短?
剛於布魯塞爾展開的歐盟經濟峯會,其重要議題之一,便是要重新檢討「穩定及增長條約」這個「金剛箍」。有消息傳來,容許具充份理據、有困難的會員國,從違規(財赤超過GDP3%)那日開始計算,有5年的緩衝期。
換言之,以德國為例,3年前已「爆頂」可以原諒之餘,還有兩年時間去作出自我修正。果然從善如流,若果真正能夠落實,歐洲將出現另一番新局面,實在可喜可賀!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