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見新品種蜻蜓在港發現

全球首見新品種蜻蜓在港發現

【記者盧文烈報道】香港這塊彈丸之地,錄得的蜻蜓品種卻多達一百一十二種,較英國還要多出一倍,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蜻蜓工作小組於去年四月,更在烏蛟騰錄得全球首次發現新的閩春蜓品種,今年內將為新發現命名。蜻蜓專家指出,大埔滘及蕉坑是觀賞蜻蜓的好地方,市民只要耐心等候必然看到蜻蜓的蹤迹。
蜻蜓的眼珠半透明,像一顆寶石,因此有「有翅寶石」之稱。由四人組成的漁護署蜻蜓工作小組在過去三年間穿梭於溪澗及沼澤之間,尋找蜻蜓蹤迹。組長譚子慧形容追蹤蜻蜓的日子有苦有樂,最高興莫過於在三年裏的生態調查已把本地蜻蜓品種數目,由一百零七種提升至一百一十二種。

多接觸後產生好感
他們又發現四個新品種,包括灰脈褐蜻、克氏頭蜓、黑紋偉蜓、赤斑蟌,以及一個全球首次發現新的閩春蜓品種。譚子慧稱,在烏蛟騰發現的新閩春蜓品種,後翅長約三點五至三點八厘米,較在福建省發現的閩春蜓短,而兩者的翅紋及繁殖器官也不同,因此可以確定屬新品種,稍後更會為新發現命名。
小組成員黃兆輝兩年多前加入蜻蜓小組,他笑言最初對蜻蜓有點恐懼感,多接觸後卻逐漸產生好感,「佢又唔會咬人,又唔會拮人」,現時他已懂得憑着飛行姿勢辨別品種,更以暗號代表不同的蜻蜓。「好似廣瀨妹蟌呢種蜻蜓,因為背部睇落去有四點,所以就叫佢四筒。」
漁護署最新出版的《自然手記──給愛大自然的人》,除了介紹蜻蜓小組的日常工作外,亦會有其他組別的成員分享苦與樂,該書已在市面書局發售,每本三十八元。

漁護署蜻蜓工作小組在過去三年間,穿梭於溪澗及沼澤尋找蜻蜓蹤迹。
漁護署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