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在80年代中,日本經濟因銀根寬鬆和出口蓬勃而大旺,各種資產在巨大的游資衝擊下大升特升,特別是股市和地產市道。當時單是日本皇宮附近的土地,估值已超過了整個美國加州,當時大部份日本人都認為理所當然。
同一時候,日本股市的PE超過100倍,銀行股的PE有近200倍,即使估值如此高昂,日本人還是前仆後繼地進場,所以當時日本股市的成交量是僅次於紐約的交易所。
自85年PlazaAccord之後,日圓大幅升值,於是日本財團不但炒國內資產,還利用日圓升值之優勢,大舉進攻國外資產。一時間日本資金大量湧往美國,瘋狂採購各種資產,大者如高爾夫球場、酒店,小者如住屋,後來更進軍大企業如MGM和UnitedArtist等娛樂事業。一時間美國朝野嘩然,各種媒體都不期然大喊日本經濟侵略。
因為日本經濟當時的確興旺,美國與它相比便失色得多,於是美國很多商界人士和經濟專家,開始懷疑美國那套管理模式已不合時宜。他們認為,日本的模式才值得學習,不久書店充斥了吹捧日式管理的書刊。日本管治文化所注重的「論資排輩」、「終生僱用」和「集體決定」那一套,已被視為日本成功的基石。有很多學者相信,惟有行日本那套,美國才會重拾競爭力。
但日本那套,隨着90年代的經濟泡沫爆破而告終,本來被視為日本成功的基本因素,反而成為她復甦的絆腳石。自90年起至2003年的十多年間,日本徘徊在衰退的邊緣,經濟增長似有若無,一些大型出口企業也因國內需求低迷而陷入財政危機,特別是銀行業和汽車業。
以當時(2002年)名列第二的日產汽車為例,它因銷路大跌和出產了問題車輛而陷入了破產危機,雖經日本管理層多番努力,但仍無濟於事。最後惟有大膽用外國人CarlosGhosn來主理,他因為沒有人事和傳統包袱,可以大量裁員和賣掉非核心業務,把公司的目標,由傳統的爭奪市場份額,改為追求高回報、高盈利。不到3年,公司已轉虧為盈,而Ghosn也由被日本人敵視的外國人變為拯救日產的英雄。
與此同時,更多的外國人被聘用為總裁,負責改造日本公司,例如最近新任新力(Sony)總裁的HowardStringer。他們的被重用,說明了日本傳統管理的那一套需要改變,在人事管理方面,論資排輩開始減少,因為老外總裁都是空降的。在大裁員的風暴下,終生僱用制也名存實亡,從此以後,企業所要爭取的是好的資本回報、穩定的盈利增長和豐厚的股息,總之是股東利益為先。此風氣已被接受,看來日本股市復興是真實的。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