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didas生產了一款聲稱全球最先進的智能跑鞋,鞋內裝上了微型感應調校器,能根據穿着者的腳形和地面的軟硬情況而調校鞋底氣墊,增加雙腳在不同硬度地面上走路的舒適度。當然,如果有上述這種功能和效果,相信很多人願意付出約三百多美元來購買。
事實上,隨着科技的不斷進步,運動器材亦日新月異,運動員的成績更因為器材的改進而不斷提高。為了攻佔更大消費市場,運動用品生產商亦會花盡心思去研製更高質素的器材。以2004雅典奧運110米欄金牌得主劉翔為例,他的跑鞋贊助商Nike亦非常懂得在中國開拓他們的市場,特意的為劉翔設計一款又輕又高質素的跑鞋,目標說要幫助他刷新世界紀錄。
還記得我們的青少年年代,根本不能想像或奢望可以穿着如此高質素的運動鞋,因為70、80年代的科技,根本不能出產這個級數和款式多端的運動器材和用品,當時較好質素的跑鞋,都要花上100至200多元一雙,而大部份我們可以負擔的還是10多元一雙的「白飯魚」。
當運動器材不斷創新改進的同時,運動員對這些高科技產品亦變得愈加依賴,在追求更舒適的感受的同時亦把自己身體給寵壞了,不要忘記人類和其他動物般有着天賦的適應能力。如果每事都透過外在物件或人為安排解決了那需要我們內在調節和適應才能克服的種種困難障礙,那麼,人類的身體便一步一步的走向退化。這也是我們依賴科技、追求生活舒適所要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