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港人普遍響應環保,紛紛捐出舊衣物,一項調查卻發現,四成三受訪者曾捐出或丟棄新的衣物,部份連牌子及價錢牌也未剪去,當中有七成七是來自女受訪者。這些衣物被人丟棄的最主要原因,是它們難以襯托其他衣服穿着。負責調查的地球之友估計,港人每年大概有一百至二百萬件新簇簇的衣服,未被主人穿過便被棄掉。 記者:倪清江
地球之友於本月五日在旺角及銅鑼灣,成功訪問六百多名十五歲以上的市民。結果顯示女受訪者平均每年買三十八件衣服,較男受訪者多出十四件;有人稱平均每月買二十件新衣服,更有人聲稱每月買一百件新衣服,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朱漢強透露,曾有香港女模特兒在外國一次過買了三百條牛仔褲回港穿着。
至於購買新衣服的原因,約兩成稱是因為有需要或更換舊衣服,也有一成七稱是因為所選的衣物很漂亮;一成五則稱因為喜歡,所以購買;半成是因為覺得衣服便宜而購買。在調查中,有七成二受訪者表示曾捐過舊衣物。
被問及有否丟棄未曾穿過的新衣服時,竟有四成三受訪者表示曾做過;當中女受訪者佔七成七,比男受訪者多近兩倍。在他們當中,有兩成六稱是因為有關新衣服「襯唔到」其他衣服,故不穿着便丟棄;另兩成半則是在購買後發現不喜歡;更令人驚訝是,有一成一竟說在購買後「唔記得」,故從未穿過而棄掉。
地球之友助理總幹事劉祉鋒昨在記者會上表示,在回收的舊衣物中,平均有百分之五至十的「舊衣」還掛着牌子紙牌或價錢牌,顯示從未被人穿着過。他指出,以○三年全港回收的二千二百九十萬件舊衣物推算,即有一百一十五至約二百三十萬件回收衣物其實是新衣服,平均每三名港人年棄一件新衣物。
劉祉鋒指出,製衣原料主要是棉花,而種棉花需要很多用水及農藥,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破壞,舉例說,一件普通的T恤要用六十克的棉花製成。
他認為,市民在購買衣服時,必須認清是「人着衫」,而非「衫着人」,不要被商品牽着走;亦要三思是否必須購買,和選擇一些較耐看的款式,重質不重量。
朱漢強則表示,香港回收的舊衣服主要銷往印尼、柬埔寨及俄羅斯,○三年輸出的回收衣服總值約一千六百三十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