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在其最新一份政府工作報告內,在談及二○○五年總體的工作部署時,當中一項內容特別惹人關注,那就是把遏止房地產價格升速過快,確定為在本年內要實現的一個政策目標。
過往一段日子,不少中國大城市內的房地產市道極之暢旺,當中又以上海最令人矚目。上海房價自一九九九年進入上升軌道以來,至今已六年之久,可價格依然不斷向上攀升。數據顯示,去年全市住宅商品房價格較二○○三年上漲百分之十四點六。本年初,房價升勢持續。
為防範樓價突然下滑帶來的金融風險,上海曾推出一系列政策,企圖為過度熾熱的房地產市場降溫。單是去年便曾推出禁止預售樓花和為賣地價格設置上下限等措施,效果卻並不明顯。
為盡快把房地產市場冷卻下來,近日人民銀行宣布,由三月十七日起要求商業銀行調高房貸利率,並提高個人住屋貸款首期所需支付的比例。
在一個市場經濟體系內,當參與者主要由按市場規律辦事的私人企業組成時,透過出台上述市場化手段無疑有助壓抑持續上升的房價。
問題是今天中國經濟處於從計劃經濟轉換到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國有企業在不同經濟部門內仍扮演着吃重的角色,房地產市場亦不例外。國內雜誌《財經》在新近一期內披露,「在目前的上海房地產企業五十強中,過半為當地市區兩級政府的國有企業」。
既然房地產市場內的參與者,大部份為國有企業,它們的行事準則理所當然地亦不以市場規律為依歸。從這個角度來看,人行剛出台的政策對於遏止樓價上升所起的作用將十分有限,原因是這些政策只對按市場規律辦事的私企起作用,對國企則無甚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