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箭靶董建華走了,換來反高潮式的平淡、無味,奇怪得很。
九七至○三,六個寒暑,種種施政失誤,港人憤怒到一個地步,恨不得將老董煎皮拆骨,挖苦諷剌的出版,各適其適。○三年七一,有五十萬人上街示威,是為怒氣的沸騰點。「董建華下台!」是當時叫得最盛最怨恨的口號,七一遊行後,這種醞釀已久的不滿情緒,卻出現變調。
大概是○三年年底左右,老董開始以半失蹤姿態實施「無為而治」,民調分數開始不跌反升。慢慢,港人從對老董的失望、憤怒,逐漸轉變成不在乎、無感覺。
基於這個原因,老董禍港八年後終離職,港人或有一點快慰,但再想擠出多些興奮,多些狂歡情緒,難之又難。港人大概明白到,董去曾來,不過是胡溫上場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治換班;亦明白政治制度沒有改變,立法會及特首普選仍遙遙無期;而應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政制的圓熟,更有意義。
未來,仍然挑戰處處。單是眼前補選的特首二五之爭,可能再涉人大釋法,已是當前潛在影響法治威信的危機。本地就業人口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的結構性失業問題,非一朝一夕能解決。董氏鬧劇閉幕,沒有人應就此鬆一口氣,盼望看到的,是各大民選議員,不再意氣之爭,撈取政治油水,反而應同時就推動經濟民生、教育新一代政治普選,實實際際出點力。
廖敬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