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治大腸癌的方法不外乎手術、化療及放射療法,但晚期大腸癌對化療和放射療法的反應不理想,故醫學界近年積極研究新療法。
香港大學醫學院最近成功利用基因技術研製出能加速大腸癌細胞死亡,稱為「抗存活素」的物質,在患有大腸癌的老鼠身上試驗後,發現治療效果較化療為佳,下一步會研究將之應用於人類的臨床實驗上。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消化肝臟科副教授王振宇說,大腸癌在本港乃肺癌之後第二種最常見的癌症,二○○一年便有近三千三百個新症。早期大腸癌病人的存活率可達八成,晚期病人存活率則只得約一成。
王振宇續稱,港大最新的研究發現,透過抑制活躍於大腸癌的癌細胞中,稱為「存活素」的蛋白質,癌細胞便會自動死亡。利用基因改造技術,港大成功研製出有這種功能的「抗存活素」。此物質不但能夠加速癌細胞的死亡,亦可以增強化療的療效。
港大的研究亦發現名為「腺相關病毒載體」的微小病毒,可作為抗存活素的載體,安全、有效地將抗存活素帶到癌細胞。「呢隻病毒唔會引起疾病,對肝、腎等器官亦唔會有影響。」
王振宇指,在患有大腸癌的老鼠身上試驗後,發現抗存活素配合化療能將腫瘤縮小九成八,較只用化療的療效為佳。但他說,要繼續改善此方法的安全程度,才能將之應用於人類臨床實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