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海底隧道將於五月一日起增加隧道收費,加幅高達六成。政府再一次以合約及自由市場的原則為由拒絕介入。在港島的北岸,中區填海計劃正火速進行,一條為紓緩紅隧口擠塞的繞道正在興建,事件給了我們甚麼啟示?
東隧加價,最為即時的影響,便是更多車輛流向紅隧,增加紅隧負荷。不過西隧去年加價的經驗告訴我們,加價後兩三個月,隧道便會回復加價前的流量;因此相信東隧加價,對車流分布影響不會太大。
現時紅隧的使用量已經超出負荷太多,而使用東西兩隧,避開交通擠塞的道路使用者,在這個時間代價之下,看來只能接受加價。
那麼,隧道加價最受影響的是誰?那便是公共交通服務業:小巴的價格將會提升;巴士公司則會減少班次,或調派舒適度較低的單層巴士行走受影響的路線,以減輕成本;選乘的士過海的乘客,要繳付的車費亦會上升,那麼,地鐵乘客量會否因此上升?
我們需要為中區填海計劃付出百億的填海費,以及無可估量的環境損失。政府是否沒有能力購下東隧及西隧的專營權,調節收費平衡流量?又為甚麼不增撥資源研究電子道路收費計劃?聯想下去,整個中區填海計劃,是否真能「減輕港島區擠塞」?
黃俊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