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描畫出美國在冷戰時代的外交政策藍圖,被譽為「圍堵政策之父」。他對世界局勢有驚人的洞察和預見力,卻多數時間只能在局外評說。這位對美國外交影響似深還淺的外交家凱南(GeorgeF.Kennan),周四晚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家中逝世,終年一百零一歲。
凱南在一九二六年開始當外交官,在歐洲多國任職。四六年在駐莫斯科大使館當參贊時,他在病榻中用一篇五千五百多字的電報詳盡分析蘇聯有擴張傾向,西方一定要阻止,並指莫斯科「受硬不受軟」。
這篇被尊稱為美國最重要的「長電報」,被奉為國策。凱南一舉成名,四七年被召回國務院,出任政策計劃辦公室主任,協助制訂幫歐洲戰後重建的馬歇爾計劃。同年他化名「X」,在《外交事務》雜誌發表文章,提出圍堵政策,指要用「長期、有耐性但堅定而警覺的圍堵,來遏制蘇聯擴張傾向」。
圍堵政策從此成為美國外交的金科玉律,從四九年成立北約、美國對伊朗、菲律賓和遠東的政策到八十年代武器競賽,皆是出於圍堵蘇聯的考慮,到今日就變成圍堵中國。凱南的思想對美國外交影響深遠,仕途卻不如意,跟之後兩任國務卿艾奇遜和杜勒斯都意見不合,五三年退出外交部,在普林斯頓大學做研究。圍堵政策也變成失散的兒子,被主政者扭曲。
凱南早在四十年代末就已預測共產陣營會分裂,指華府的圍堵政策跟他相反,重軍事多於外交,反會增加開戰危險。
他亦指圍堵並不是叫美國當世界警察,跟國家利益無關的地方,美國就不要管,所以他反對越戰。他也是第一個分析家指出,核武只能用於阻嚇,不可真的用於戰爭。
不過,這些看法多數只能在政府之外有知音,他寫的《俄羅斯免戰》和《回憶錄1925-1950》,都獲得普立茲書籍獎。凱南的女婿德拉尼說:「他是一位巨人。很多人都說他是過去半世紀最重要的外交官。」
美聯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