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廂剛報道韓國出產的紫菜含砷量過高,長期食用會影響內臟,又易患癌;那邊廂韓國又有研究指出,常吃泡菜能有效對抗禽流感H5N2(該研究單位仍未敢百分百肯定,因為樣本數目太少)。
如今韓國除了《大長今》劇集、手機和網上遊戲特具吸引力外,連道地食物亦成為焦點。
食物進出口是一盤大生意,經濟好的時候,本地規模較小的肉類或海鮮供應商,單日的生意額亦可以超過百萬港元。只不知紫菜和泡菜的銷情如何?我想新聞報道之後,影響亦不會很大。香港人總不像韓國人,天天吃泡菜、紫菜吧。
中國人有句話,病從口入,即是不要亂吃東西。又說不時不食,即是冬天忌吃西瓜,夏天忌吃羊鍋。各地環境不同,人們的體質有差異,口味當然也不同,配合時節來吃,理論上對健康會好一點。
不過若堅持不時不吃,亦非容易。世界各地食品能自由進入香港,放在超市貨架上吸引人去買,基本上「時節」的問題已經減半,正如西瓜,一年四季都有供應,本來是夏果,現在冬天也吃得到。
明明喜歡吃的食物,要節制自己不吃,似乎說不過去。總之,吃不得,不吃又不得,左右做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