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了特首還請尊重制度

換了特首還請尊重制度

林自強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副教授
董特首終於被撤換了,曾蔭權成為署理特首,有人以民怨載道來形容回歸後的七年治理。我對董先生並沒有太大反感,總覺得他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一位好好先生。董先生不能做好的,曾先生也不一定能做得妥當。

殖民地剛回歸時,人民充滿期望,但數年後怨氣大增的例子很多,不止香港。倫敦經濟學院的退休教授鮑爾勳爵(LordPeterBauer),便有一篇文章分析後殖民時期非洲各國情況,有這樣的結論:後殖民時期國家欲速不達,很草率地推行各項改革,但揠苖助長的成果,卻比殖民地時期更差勁。
新政權背棄了殖民時期所奉行的小政府、低稅率政策,也背棄了自由市場。代之而起的,是將重要企業及資源國有化、實行價格及入口管制,增加政府干預,大大地增強了當權者權力。無謂的關卡令貪污橫行,後殖民地化的非洲,人民生活比前更艱苦。獨裁者陸續出現,饑荒、部落仇殺及內戰接踵而來。

對很多人來說,殖民時期的統治並不痛苦。殖民地政府的制度,令人民的生命、財產及自由,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這不但在非洲,在亞洲也是如此。高陽先生在胡雪巖小說系列中,提及晚清時,上海租界的房子是全國最昂貴的,因為租界的管治比任何地方都清廉,人民的生命及自由有極大保障。這裏我並不是為殖民者塗脂抹粉,大概這些都是較幸運的例子,不幸的個案也有。北美印第安人在殖民期以前,人口近二千萬,白人統治後,人口在上世紀初,曾一度跌至不到二十五萬人,種族滅絕的殘忍程度可想而知。而最近揭發比利時在非洲殖民期間,強迫當地人民(包括兒童)到安全環境極差的礦井工作,不遵從者斬手斬腳,暴行更令人髮指!
香港回歸七年的現象頗為有趣,市民對當權者的種種不滿,亦反映了不少人對「前朝的懷念」,有些人指摘這是奴性的表現。但更貼切的,這現象是由東西方文化互相衝擊所造成的。

殖民者當然不懷好意,帶來了鴉片煙,也將寶貴的資源從殖民地轉移到宗主國,而種族清洗的殘酷更不用提了。但是他們卻帶來了西方的一套自由理念,這套理念體現在經濟學鼻祖,亞當.史密夫稱之為「經濟自由的自然制度」,亦即是馬克思帶有貶義標籤的「資本主義」了。這制度強調自由、小政府、保障私有產權和崇尚市場競爭。在這理念下,政府的最重要任務是保障個人權利,這理念銜接當時各個學術領域所追尋的理性思考,和對個人價值的重新認同,將人類從中世紀由教士及貴族操縱一切的集體主義中,扭轉過來。
很大程度上,共產主義走回了中世紀時期的集體主義,國家控制一切,個人沒有價值,個人權利不值得保障,而所謂顧及國家及人民的福祉,往往只是指當權者的利益,哪理會平民百姓的死活。從這樣的分析看,就不難了解市民為何對回歸這麼恐懼和敵視了。

香港回歸後的種種爭拗,便是源於這種西方的個人主義及東方的集體主義的分歧。七一大遊行對二十三條的反抗,就是一個好的例子。港人追求的,是能自由地生活,不事事被專權政府掣肘,這是由西方個人主義多年薰陶形成的。集體主義強調國家利益為先,個人權利為次,人民應該為大我犧牲,中國曾推崇的雷鋒精神便是這理念的表徵。這些理念分歧所造成的衝擊和矛盾,並不是轉換特首便可以解決的。
不幸的是,很多人仍對資本主義了解不透徹,以為只要多倚重大商家、大富豪便是資本主義。但只靠幾個大商家,而不把制度建基於保障權利和公平競爭之上,這便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經濟上的諸侯分封,在經濟史上稱之為重商主義,這制度的不公平性,增加了富豪間互相攻訐,也是官商勾結紛爭的根源。
能讓一個擁有英國勳銜的前朝高官、虔誠教徒執掌政權,證明現今中國領導人思想比前開放。希望這種寬容能持續,多一點信任,少一些干預,並尊重個人主義的各種理念及制度(特別是法治、言論自由和公平競爭),這會降低港人的憂慮,對於和諧地管治香港,肯定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