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財政司司長提出的新預算案,如果說有甚麼期望,筆者期望的不是減稅、扶貧等支離破碎的措施,而是政府能推動經濟增長與轉型。過去的經驗,使市民知道,要生活穩定並逐步改善,經濟增長比政府救濟更有效。然而,經濟轉型完成了嗎?董建華在今年一月的施政報告中說「經濟轉型還未完成」,而在上周的記者會上卻說「我們成功轉型了」。轉型成為怎樣的經濟體了呢,今年的施政報告上說,「最終確定香港今後的發展必須背靠內地,面向世界,建設一個提供優質服務的國際都會」。大約財政司司長也跳不開這個香港經濟定位的思維。
問題是,這算是甚麼「轉型成功」?面向世界,優質服務在回歸前不知多久就已經是香港經濟發展的路向了。何以需要經回歸七年才能「最終確定」?至於「背靠內地」,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香港工業紛紛向內地轉移,也已經是「背靠內地」了。新的「背靠內地」只是增加了CEPA和內地居民來港自由行罷了。這實際上是內地經濟興旺帶給香港的自然的發展,與政府有意識的經濟轉型無關。我們也看不到政府有任何轉型的舉措。
今天的世界,在全球化與高科技帶動下,正在發生劇烈變化。所謂面向世界,首先要了解面向的是怎麼樣的經濟版圖的世界,然後再考慮香港在全球化中的定位。
最近,高盛證券的經濟研究部門提出了「金磚四國」的概念。「磚」是由英文BRIC(K)這四個英文字組成的。「金磚四國」是指四個國名的字頭分別是BRIC的國家,B是巴西,R是俄羅斯,I是印度,C是中國。四個字母組成「BRICs」就是「金磚四國」。高盛的報告中又另以專員介紹南非,說它也具有很大經濟潛力。因此必有人以「金磚五國」(BRICS)的概念取代「金磚四國」(BRICs),「五國」中的S用大寫字母,即指南非。
所謂「金磚四國」,是指上述四個國家的經濟興起,到二○五○年,新的世界六大經濟體將會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俄國。屆時,現有的六大工業國(G6)只剩下美國和日本,英、德、法、意將被淘汰出局。金磚四國成為新的經濟強權。這份重繪全世界經濟地圖的報告,震撼世界。
根據這份報告,十年內,金磚四國的股市將增四倍,達四萬億美元。它們將擁有八億的中產階級人口,超過美國、西歐與日本中產階級的總和。它們將在能源、天然資源、資本三大市場扮演主角,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市場。而在五十年內,金磚四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超越六大工業國,股市市值成長六十六倍。
因為這份報告,南韓總統盧武鉉率領七十名政商人士展開金磚四國的訪問,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五年一度,報告列入對金磚四國的展望;七大工業國(G7)財經首長會議邀請金磚四國代表列席。世界各大跨國企業包括豐田汽車重新部署全球策略。世界各國與各大城市也在研究如何因應這個世界性的經濟變局。
香港要「面向世界」,首先要了解金磚四國崛起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變數與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