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 中原集團主席
七一大遊行之後,很明顯北京在香港問題上曾全面進行戰略退卻。北京政府明白,香港的拒共情緒根深柢固,未有條件在政治問題上與反建制派較量,硬碰只會吃虧。於是暫撤二十三條;讓葉、梁辭職,改行經濟安撫政策,希望透過自由行、CEPA等政策傾斜方法,先改善經濟環境,待民間怨氣減少時,才找機會處理政治問題。
因此,當立法會改選後,自由黨想將功補過,重提二十三條時,中央也不首肯。
毛澤東的戰略思想就是不打無把握的仗,既然凝聚的力量還未足夠,為何要挑起事端,製造機會給敵人圍剿?
今次北京突然讓董建華下台,是否意味北京對香港的政治形勢有新的估計,認為有條件作新的圖謀了?倘若真的如是,這將意味香港的政治生態,將出現新變化,無論你是從政還是從商,都不應對此掉以輕心。然而,香港的反建制力量在知悉董會下台後,慶祝的有之,趁機攻擊北京干政的有之,就是沒有客觀地評估形勢。
我認為,今次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董是自動辭職還是被北京勸退,而在於北京為何選擇這個時機。因為,如果北京認為時機不適合,即使董自動請辭,北京亦應有辦法令他留下來,更何況,現時董的處境比○三年時好得多,當時也捱得下去,如今沒有理由中途一定要退,北京究竟有何盤算?
我本來估計,北京可能想延後○七年選特首的爭拗,故搶先一步,利用舊機制,提前選出新特首,讓他一做五年,那就可以跨越○七年,把矛盾延後至二○一○年。
再者,突然要在六個月後改選,很多人根本還未熱身作準備,很難立即參加比賽,北京就更有條件安排自己的人選上位。
誰知,北京竟沒有貪這項政治便宜,還堅持新特首屬補任,只有兩年任期,以至我先前的推論無法成立。北京這種取態,令很多人都摸不清他葫蘆裏賣甚麼藥。
有人說:北京堅持新特首的任期是兩年,因為是對曾蔭權還未信任,要試用兩年再看,這種推論並不成立。首先,北京不可能讓一個不能完全信任的人當特首,當兩年也不可能。
其次,回歸已有七年,北京應有足夠時間去觀察他、測試他,毋須再試用兩年。再者,萬一真的中途覺得曾蔭權不合適,一樣可以令他身心疲累,自動引退,毋須一定要非兩年不可。
因此,這裏存在着一個可能性,就是北京本屬意五年,但知道民主派一定會全力反對,故先假說兩年;待民主派反過來說五年才符合《基本法》時,中央就假作堅持,待最後一刻才讓步。那時民主派連轉軚的時間也沒有,而中央就可以既尊重民意,又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了。
更重要的問題是,中央為何要在這個時候讓董下台,是否有甚麼事想在這兩年辦妥,而又覺得董沒有條件把這些事辦好,非換人不可?如果真是這樣,那就表示,中央認為之前一段的戰略退卻,任務已經完成,今後將進行戰略反攻了,反建制力量對此可有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