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華盛頓郵報》以一幅漫畫來形容北京制訂《反分裂國家法》是「持槍求愛」,實在是妙於形容,想來也很恰當。
這種「持槍求愛」的手段是中共幾十年來一以貫之的國策,對香港澳門當然行之有效,台灣就只會愈來愈反感,原因是台灣對這個持槍者無所依仗。
《反分裂國家法》有「求愛」之意,法案第五條講「國家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和平統一」;第六條講「國家」採取多項措施,維護台海穩定,發展兩岸關係,都可以講展現善意。
只是從胡總講過的「兩岸尚未統一」的現狀來說,台灣的「國家」是「中華民國」,《反分裂國家法》裏具「最大誠意」的「國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來說,法案的「國家」不是他們認同的「國家」。不是他們認同的國家有甚麼資格去為他們安排,去決定他們的命運呢?溫總在記者會上,又肉麻地講甚麼「骨肉兄弟」,引《史記》說「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台灣人民會問:今天是哪個兄弟對另一個不能相容呢?
「持槍」具體反映在《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內地的御用學者稱,有關文本已考慮到美國、日本、歐盟對此的憂慮和意見,又說「全文沒有威脅、恐嚇的條款,相反措詞溫和,對台灣民眾體現出最大的善意與誠意」。問題是北京的「最大的善意與誠意」,卻在台灣引起普遍的反感,在國際社會,包括美國、日本、歐盟,都認為這法案只有令地區局勢緊張,西方主流媒體更是一致批評。那麼這個「最大的善意與誠意」,是不是也需要作些檢討呢?
關鍵在對全球來說,「非和平方式」是令人反感的方式。北京雖然放棄了「使用武力」這個用詞,但「非和平方式」仍與普世的價值觀脫節。
現在全世界都講「和平」,一個國家不論是處理對外事務還是對內事務,都強調協商、和解、協調,而反對採取「非和平方式」。多數人講新年願望,都說希望世界和平。中國自己也常自稱是「愛好和平的國家」,但現在卻立法說要以「非和平方式」去對付居住在某地的人群。
普世的價值觀不能接受「非和平方式」是一種合法的權力。美國、日本原來都只是表示希望兩岸以和平方式解決分歧,現在卻表示反對以和平方式以外的手段來解決兩岸問題。這是在兩岸問題上對「持槍求愛」者明示反感。
台灣自實行民主普選以來,民眾對自己的權利有了覺醒,普遍無法接受外來的力量去安排他們的命運,不管這安排被形容為多麼美妙。由於了解了美國對台獨的反對態度,因此扁政府對北京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只提抗議,卻不用反制手段去挑釁。也就是說,民進黨會發動遊行,但不會再推動「正台」、制憲、公投等台獨的挑釁行動。反而一向維護「中華民國」的馬英九,親率十多名泛藍縣市長,發表公開信,譴責北京漠視台灣主流民意。
值得關注的是日本。日本反對北京的《反分裂國家法》最為強烈。但日本當政者可能私底下對北京制訂這法案是「正中下懷」。因為中國的「非和平方式」,使日本更有理由提高危機感與警戒心,並趁機增加軍備,加強與美國的軍事聯繫,並發展成維護亞太安全的軍事力量,走向世界。
中國軍事科學院政委溫宗仁上將說,《反分裂國家法》更深遠的意義在於突破國際間某些勢力對中國海洋安全的封鎖。他的意思顯然是要打通台灣,與美日爭奪海洋資源。
日本聞之怎能不在亞太實行軍事崛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