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每逢春天都是毒海藻大量繁殖的季節,環境學專家表示,現時是紅潮爆發高峯期,貝殼類海產含毒素機會大增,容易出現藻源中毒。海鮮業人士則懷疑,事件與現時正值帶子產卵期,帶子體內包括卵子積累毒素增加有關。
公開大學環境學系研究員黃儀強昨稱,三至五月是有毒海藻繁殖高峯期,水中生長的貝殼類海產容易含毒素,原因是春天海水水溫回升,水域若被工業及農業廢料污染,水流因無風浪而較為靜止,容易大量繁殖有毒海藻,爆發紅潮。
黃儀強說,出現紅潮時水中的貝殼類海產會大量吸入有毒海藻,體內尤其是內臟積存的毒素劇增,進食後有機會出現藻源中毒。而導致紅潮的海藻名為「棕囊藻」,呈微紅色及透明狀。
此外,現時正是帶子產卵季節,香港海鮮業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懷疑今次市民進食帶子後中藻源毒素,與產卵季節有關,因為毒素主要積累在生殖器及卵子等內臟,而市民進食的帶子主要是「花裙帶子」,七至八成來自內地湛江,本港並無帶子出產。
李彩華說,進食帶子的肉身應無問題,因為毒素主要存於帶子裙邊及內臟,有時進食裙邊及內臟後,嘴唇會感到輕微麻痹。
至於帶子大小與毒素含量會否不同,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學系副教授張潤興表示,帶子含藻源毒素多少,須視乎其生長水域有無有毒浮游微生藻,若毒藻數目多,即使是細小的帶子或其他雙貝類海產也可含有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