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茵 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
約在五年多前,千禧年前夕,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突然在電視上宣布辭職,並由其副手,總理普京繼位。受寡頭財伐操縱、庸碌無能的葉利欽在民怨聲中求去,換來的不是民主開始的自由派,而是專制,但民望高企的普京。一切一切,與現時的香港特區何其相似,分別只是普京不是完成葉利欽餘下的任期,亦不是由小圈子選舉出任新總統而已。
在普京主政年代,有力抗衡的只有共黨分子、民族主義者、大財閥;相反,自由派分子的聲音卻極其微弱,在大選中的成績每下愈況,根本不足抗衡。假如港人要自抬身價,與前述超級大國類比,香港的情況更糟;共黨分子、民族主義者、大財閥全被中央權威壓下,只能搞借故不出席會議這類小動作,民主派就更是中央某港澳事務主事人所形容的蚊子、蒼蠅,根本不足為懼。
董去曾來,民意推倒庸碌的當政者,卻沒有為香港的民主增添半點希望,這點,已足夠叫香港的民主派反思。可惜,民主派在董建華下台消息傳出至今,其表現比董建華更令人失望。在消息傳出初期,有民主派人士認為董建華離任,民怨將一筆勾銷,民主派又要重新積累民怨。這類言論,真是親者痛、仇者快,面對如此消極的反對者,中共及其在港的代理人,還怕甚麼呢?難怪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在董辭職消息傳出前夕,接受報章訪問仍信心十足,堅信民主派不成氣候,政府可以爭取中產支持。
其實,事實已告知民主派一眾友好,政府的過失可以動員成千上萬市民上街,卻不足以成為爭取民主、捍衞法治的基礎。今天,面對特首任期的爭議,民主派再次打出「法治牌」,認為中央的做法不依既有制度,不尊重法治,希望以此動員群眾反對,但是,卻遺忘了一個根本的問題:到底香港市民有多珍惜法治,對制度有多堅持?由最近的「領匯事件」,追溯至回歸之初的「居留權事件」,香港市民一再展現將個人利益置於法治原則之上的「核心價值」,叫香港市民,特別是新興的所謂溫和、保守中產為了民主制度,挑戰一個民望高企的新領導、一個強調和諧、穩定的大氣候,只是緣木求魚。
我們不相信孤立的個人,所以我們不相信獨裁統治,但是,我們更不相信孤立的制度。沒有群眾基礎的制度,只會是徒具形式,由俄羅斯到大部份前蘇聯加盟國家,甚至世界各地的民主制度,都出現類似情況。
今天,我們需要爭取民主制度、捍衞法治,但更重要的,是爭取群眾對民主、法治原則的支持,對捍衞價值的犧牲精神。等候政府犯錯的年代已過,着實的民主教育工作,或許不能讓我們立時得到群眾簇擁的興奮,卻可以為民主制度建立更堅固的基礎。就讓民怨時代隨董而去,民主派在更積極的民主教育中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