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家每當被問到,甚麼原因令中國經濟能在過去廿多年持續以高速增長時,給出的答案總離不開中國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這一理由。在他們眼中,中國的成功在於大量農民從鄉村跑到城鎮,從而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創造了條件。
問題是在改革開放政策前,中國人口相對世界其他地方來說亦很高,廉價勞動力因而並不缺乏,可在那年代經濟卻偏偏沒能發展起來,道理又是甚麼呢?
關鍵在制度。七八年前,中國走的是計劃經濟的發展之路,大量勞動力在該種缺乏效率的經濟制度下備受束縛,潛在生產力因而未能給釋放出來。改革後,藉着發展自由市場,勞動力的龐大生產潛力從計劃經濟的鐵籠中被解放出來,並創造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奇迹。
今天有不少人關心並比較中印兩國近年的發展經驗,近日《金融時報》和《經濟學人》就此題目有專題報道。兩國制度的不同亦可解釋,為甚麼同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同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可至少在今天,印度發展比不上中國。
一九九一年至二○○三年,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速為百分之五點八。同期,中國的增長速度是百分之九點七。進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亦比印度高,光去年,外資在中國的直接投資便是印度的十二倍。
兩國現時在發展水平存在的差距,主要是中國在建立自由市場制度方面的步伐走得比印度更前、更快,特別在打擊貪污和掃除阻礙發展的政府管制方面。國際透明組織將中國的貪污狀況排在全球第七十一位,而印度的排名則為九十。世界銀行一份報告指出,在印度一家企業平均須時八十九天才獲政府批准開業,在中國只須四十一天。
正是由於中國的市場制度在目前較印度的來得相對完善,故其發展較後者更為領先。